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帶一路”必須考慮國家整體利益
古代沒有什麽國際秩序、國家之間的平等,完全憑實力說話。要保證一條交通路線的暢通,必須由主導作用的方面在軍事上、政治上控制。今天我們要建“一帶一路”,必須考慮它的總體安全,必須考慮我們國家的整體利益,穩定對我們建絲綢之路,建絲路經濟帶,仍然至關重要。
萬隆會議通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有一項叫互不干涉內政。當時中國提出這個,我認為具有積極意義。因為當時中國的主要威脅是別人要干涉中國的內政。中國當時主要是要消除外界對中國的影響。五十年代我們宣布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客觀上消除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對這麽多華人的顧慮。要麽歸化入籍,要麽保留中國國籍,兩選一,這樣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當地國籍。到了今天,如果他國的內部變化是向著不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或者甚至會損害我們利益,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態度?是完全不干涉,還是要積極的影響?總而言之,一定要預先考慮,怎麽保障好“一帶一路”的安全。
阿拉伯人對海上絲路的貢獻
不能簡單移植西方海洋觀
現在我們習慣於拿西方的海洋觀來看海洋,這是錯誤的。西方歷史學家、哲學家、地理學家都有這樣的觀念——海洋,代表著財富、希望、交流,人類離不開海洋。特別那些西方的哲學家,甚至馬克思也受過這個影響,說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海洋邊上的人心胸開闊,目光遠大,而內陸人一般狹隘保守。這話對不對呢?他們講的海洋,主要是地中海,這個話不適合中國。早期我也不懂,我也認為這話是對的。這些年我經過深入研究得出結論,我們不能把西方特殊條件下形成的經驗盲目用到中國、用到其他國家。因為地中海世界上只有一個,它非常特殊,基本上是個內海,海中還有非常多的島嶼、海灣,地理原因使古代在地中海的航行非常便利而且安全。更重要的是,地中海周圍,古代的文明像群星璀璨,兩河流域、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羅馬、希臘、亞細亞等等。沿著地中海航行,輕易就能接觸到異質文明,多種文明在這里激蕩交流。中國只有一個地方比較相像——渤海灣。但很可惜,周邊的朝鮮、日本與中國之間,航行條件可能和地中海差不多,距離也不太遠,可是這里找不到異質文明。日本、朝鮮歷史上都是學中國,他們總體水平都不如中國,唐朝時日本是全盤學習唐朝制度搬過去。這樣一來,中國根本沒有積極性。所以,海洋對中國的概念和地中海對歐洲、北非的概念完全不同。
中國的海洋觀念,不像西方是很自然的。中國的觀念,“四海之內”,海,就是邊緣,出了海,就沒有了。中國人到了海邊,決不會像歐洲人一樣,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看到了財富,而是窮途末路,天涯海角。對古代中國人有吸引力的是長安,是洛陽,是內地政治經濟發達的地方,而不是什麽海邊。大海對於古代中國只有漁鹽之利,打魚曬鹽。到西漢末年,中國的航海其實已經很發達了,漢朝也比較重視航海,但以後卻倒退了。為什麽?因為沒有用。另一方面,中國也不從海上受到威脅,要有威脅才有必要建海軍。對中國威脅最大的只是倭寇,直到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航海過來。正因為這樣,中國沒有不把海上看成自己的威脅,用不著過多地加強海防,另一方面,海洋也沒有給中國帶來像地中海所帶來的這麽一種利益。
海上絲綢之路由阿拉伯人開拓
正因為這樣,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是中國開辟或者掌握的。是誰建的呢?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考慮到貿易的利益,陸上已經不通,代價太大,而阿拉伯人的航海技術曾經是世界一流。所以,他們就航海到了廣州、泉州、寧波、揚州這些地方。唐朝後期,在廣州的阿拉伯商人和家屬已經有好幾萬,形成了他們的社區,被稱為“番坊”。其中的社區負責人也是由其自己擔任,稱為“番長”,就類似我們的小區選個外國人做居委會主任。泉州的阿拉伯人,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他們留下來的公墓,墓碑上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保佑,還有很多清真寺的遺跡。甚至南宋的時候,掌管泉州的海關和外貿的長官,即泉州市舶司的長官叫蒲壽庚。學者們研究後認為,他就是阿拉伯人的後裔。有沒有中國人也到那里貿易呢?到現在沒有發現一個。現在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公元751年高仙芝帶領幾萬唐朝軍隊進攻石國(即今天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在那里突然遭遇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軍隊。唐軍徹底失敗,幾乎全部被俘虜。這批俘虜被送到巴格達。軍隊中有一批是跟著出去的造紙工匠,這些工匠被俘後把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阿拉伯,後來又傳到歐洲。其中有一個人叫杜環,是部隊的秘書,在阿拉伯巴格達一帶待了九年以後,又坐阿拉伯的船回到唐朝。他寫了他的經歷,900多字。從這個記錄中,我們才知道阿拉伯的情況。這是中國第一次有人正面描述阿拉伯和伊斯蘭的情況。最近,在西安又發現了墓志銘,知道有一個太監曾經在唐朝後期被派出使阿拉伯,到了大食。但這些都不是正常的貿易。貿易還沒有發現過。所以,不要以為唐朝時外貿發達,其實都是外國人來做貿易。唐朝和宋朝的官方只是收稅,他們已經很滿意了。南海有很多沈船,包括南海一號,但是我們一般不介紹這些是誰的船,據我所知,都是外國的船,都是外國人來買東西的,不是我們主動輸出的。一直到近代,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到了菲律賓、中國的臺灣、澎湖,到了沿海做貿易。這種情況下,中國官方都還沒有直接進行外貿。最多是那些走私商人和得到恩準的民間商人在做貿易,不能和別人對我們的貿易相比。
歷史上官方對外活動輕經濟效益
怎麽看鄭和下西洋?這是不是我們今天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榜樣呢?客觀地講,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經濟貿易,也不是建立殖民地,而是宣揚國威。明朝成立後,永樂皇帝覺得明朝建立了那麽長時間,原來元朝時有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現在還沒來,要去告訴他們,明朝已經成立,而且很強大。還有一點是不能公開講的,永樂皇帝朱棣是靠陰謀手段廢了他的侄子才掌權的,他心里希望通過這樣一些對外的宣傳,吸引外國的朝貢,以加強他的政治合法性,說明他是正統,是真命天子,非但國內擁護,而且萬國來朝,所以不惜工本讓鄭和去。一次不行,總共去了七次。鄭和去西洋的標準動作是,到了一個國家或地區,船上放炮,召集當地的君主或頭目,帶民眾聚集起來,然後他宣讀詔書,宣布大明建立,大明對他們的優惠,鼓勵或要求他們來稱臣納貢。如果你聽從,就有賞賜,比如金銀財寶絲綢。得到的回報是真的有人跟著來了,還帶了一些土產回來,包括香料,還有一些珍稀動物,比如到非洲帶回來一頭長頸鹿。據說還有獅子、麒麟,實際估計也就是麋鹿之類。從此以後,明朝乃至清朝的皇宮內還養著象。沒有發現鄭和開辟一條航路或者與外國開展什麽貿易。在近代梁啟超第一個發現鄭和下西洋的事跡,稱他為偉人,稱贊他的航海技術。明朝本身除民間寫了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小說以外,明朝的大臣都是反對的。宣德皇帝有一次說要看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大臣慌了手腳,趕快回答稱找不到了,居然把檔案全部銷毀。為什麽?害怕皇帝看了,再來一次下西洋,但是國庫已經沒有銀子了。比較一下,哥倫布航海,盡管他的船隊與鄭和不能比,時間也比鄭和晚,但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時西班牙人傾城出動,歡迎民族英雄回來。大家都知道他給西班牙帶來了真金白銀,找到了新的航路,可以開拓殖民地。中國鄭和下西洋沒有這樣做。另外,據上海交通大學楊猷院士多年的研究,鄭和下西洋到過的所有地方,在他之前,阿拉伯人都到過了。這幾年我也注意到這個事情,發現的確如此。鄭和本人就是阿拉伯人的後代。他的家族是姓馬的。他父親一輩的人專門去過天方即麥加朝聖。明朝初年還有不少阿拉伯人留在明朝,所以明朝的資料明確記載,鄭和下西洋時帶有外國的水手。現在留下來的鄭和的記錄中,航海圖里面用的概念是“針路”,這個概念就是阿拉伯人的概念;用的技術叫“牽星過洋”,也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靠看星來定位。不要以為中國古代有指南針,指南針只能小范圍用,真正在海里是沒有用的。所以現在如果要建海上絲綢之路,不要以為中國已經有了很好的經驗。我們需要開拓創新,好好學習。
我們以前海上包括陸上的活動,經常是只有政治目的,輕經濟效益,所以沒有辦法長期維持。比如張騫通西域後,漢武帝為了奪取寶馬攻打大宛,結果損失非常大。十幾萬大軍幾乎全軍復沒。又比如我們對外界經常賞賜無度,使外界期望值越來越高,對國家造成財富的流失,國庫空虛,官民都有怨言。這樣的例子多得很。隋煬帝一方面在國內老是挖運河打朝鮮,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又要向外國人誇耀,在洛陽大規模招待外國人,把絲綢掛在樹上。人家看了奇怪,老百姓還沒有衣服穿,怎麽絲綢掛在樹上?結果說天朝很富,絲綢有的是。招待外國人吃飯,說好不用付錢,我們歷來是吃飯不要錢的。這樣的開放誰支持呢?這樣的情況歷史上不止一次。
應吸取對民間貿易限制的教訓
我們不主動經營外貿,主要利益都是由外方所得,而對民間貿易是一貫限制甚至禁止,或者課以重稅,以致民間非走私就不能獲利。比如明朝時中國白銀缺少,銀價不斷上漲。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來了,他們有新大陸的銀礦,有大批的白銀,照理這個外貿對我們很有好處,但是明朝禁止,不讓貿易。怎麽辦呢?福建人就武裝走私,建立一個個的走私集團。明朝政府出兵鎮壓,他們就跑到海外建立基地,雇了日本人對抗,形成所謂倭寇。我們千萬要吸取教訓,要重視經濟效益。
為什麽要建海上絲綢之路?我們有自己的產業優勢,水泥、鋼材、煤、鐵產量高適於出口,如果能通過投資在海外的基礎設施,在海外建鐵路、港口、碼頭,一方面我們的產品銷售出去了,另一方面所在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互惠貿易、經濟增長獲得支撐,成為大家兩利的事情。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本身是個很好的事情,是大家都互利的一個需求,不要再說什麽挑戰世界銀行、建立中國話語體系之類的話。我們要注意到,習近平主席在這次亞洲博鰲論壇上,完全是對這些國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強調是雙方、多方共同發展。對於“一帶一路”,大家都應該明確,歷史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財富或者經驗。現在我們要面向未來,要真正做好“一帶一路”建設,就必須創新,這樣才能完成這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才能在未來發揮對中國、對世界的積極的作用。(愛思想網站 2017-05-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