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李安導演再次很讓許多中國電影人和百姓不安了一下,激動了一下。他拍攝的影片《斷背山》在得到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獅獎之後又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近又傳出令我們許多人頗為驕傲的消息: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向李安發出邀請,希望他擔任今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一職。更讓這裏許多人趾高氣昂的是:李安婉言謝絕了。

這前後,我在大陸和香港台灣都看到許多豪邁的高論,不但把《斷背山》的成功當成所有華人電影的成功,還把它當作所有中國人的成功壯舉。有的媒體和電影人還把這個片子沒有同時囊括最佳影片小金人說成是混亂甚至歧視。香港《壹周刊》頭版文章的標題是“從王安到李安:中國人登陸了”。香港有一位十分有個性、有才氣的導演杜琪峰對李安失卻最佳影片小金人表示的差不多是氣憤了:“奧斯卡有時候也很混亂的。這點李安已經很清楚了。所以這次《撞車》拿到最佳電影,無所謂的。其實好多影展都存在這種讓人頂心頂肺的事。” 有個《重慶晚報》大概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民族自尊感,把李安為沒得到獎說的話上升為這樣的標題:《李安指評委歧視》。就發表出的語言看,李安最多不過是發了點牢騷,他認為自己的影片是五部被提名最佳影片中票房最好的,對沒有更多的評委把最佳影片那一票投給《斷背山》表示不明白。我看到的最有趣的評論來自“西祠胡同”一個叫蒲江妹子的網友:“有李安替我們爭光就夠了。” 還有個網友一邊認為大陸百姓一時看不到在電影院裏放映的《斷背山》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一邊為李安橫掃全美“最佳導演”獎項,呼喊“大快人心”。

比較不了解情況而又富於想象力的宏論來自一個被稱為“綜藝娛樂小天王”的楊小樂先生,他斷定:“最佳影片獎給《撞車》是奧斯卡評委會很嘩眾取寵的做法,……這些很願意作秀的奧斯卡評委們會給大家一個出乎意料的事件。” 許多評論說得對,奧斯卡只是一個電影獎而已,它具有許多偶然性,它只是一個給人們提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平台。但楊先生可能不知道,美國的奧斯卡獎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五、六、七、八個人組成的專家小組或者領導指揮的評委會;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數不止一個師,最佳影片是由5800多名各個協會的會員用直接選舉、一人一票的方式評選出來的。想讓5千多人齊心合力對此前的評獎硬唱反調,一起來表演一個咱們美國有特色的集體秀是不可能的任務,那是海選,做做宣傳、廣告是有的,可基本上是沒法組織,沒法管理的。

為什麽我要不厭其煩地舉出這些對李安影片的反應,因為我實在是看到許多隔靴撓癢的批評和太有趣的得意。在其中,我看到一種我所不喜歡的虛妄興奮和過於遙遠的認同。這其中的不平和得意都只不過建立在一個基點上:李安是說華語的。

曾子航先生有篇文章認為李安如今已經成了華語影壇的一塊"唐僧肉",他是認為很多大老板都已經盯上了他,欲分之而後快!因為把他當作一棵商業上的搖錢樹。就我看,李安也成了文化上和心理上的“唐僧肉”,許多人都想咬一口,覺得吃一塊就得了仙氣,好從中得到某種中國人民很行的證據。其實,這裏頭有對自己、對個體的不自信在裏頭,要再說得不客氣一點,是對自己也行起來的一種心理逃避。也許,它是一種失意之後的慰籍。要是哪個以色列導演或者伊朗導演得了電影節獎項,這裏的報紙恐怕不見得會象《南方周末》那樣把他的弟弟也采訪到。

也許不夠宏大豪邁,可我自己想問題很少從這種群體心理出發。華人有做得好的,有利害的,得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成功地做黃昏戀的楊振寧、建築大師貝聿銘、拉大提琴出色的馬友友、研究愛滋病的醫學專家何大一,可是他們跟我的關系跟比爾•蓋茨與我的關系沒有什麽兩樣。我也將就寫過一、兩個用膠片拍攝的故事,也將就算是個大陸的電影人,可是李安得到一些小金人和金獅子與我有什麽關系?就因為我也是華人,我的作品以後會好賣點?恐怕沒有這等事情。我自己沒事還到操場上投幾下籃球呢,姚明贏了公牛隊能給我帶來什麽好處嗎,能說明我和我的親戚、朋友們打籃球也行嗎?我倒是希望能這樣沾光,可是,人家不會因為遠在萬裏之外的一個華人有好成績而高看我一眼。

我們有時候過於習慣把某個英雄放到一個群體中去,這樣做有時候是可以更方便、更有理由地把自己也放進去,能有點心理上的滿足感,有點舒服和自信,有點覺得人家會對我也青眼有加。可這種感覺也就是報紙說說,自己跟自己搞點心理暗示,當不了真的。要是真的吹得有點膨脹,忘記自己的功課沒做好,自己家裏和房前屋後也沒打掃幹凈那就有點可笑和可悲了。人家在跟我打交道時還是面對我這一個華人、或者阿拉伯人、雅利安人、非洲裔人,不會因為李安成績好就更瞧得上我。

說到電影,《斷背山》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它描寫的壓力下的情感具有一種普遍的境遇。影片拍得非常大師、非常沈得住氣,後面傑克死去前後的那部分十分感人。但是這部影片拍得過於大師氣了,對於我這樣的觀眾來說,它的進入戲劇情景的方式有點太過於平淡、舒緩。我是完全把《斷背山》當愛情片看的,但是他們兩個人的愛情如何擦出火花,我覺得還是少了一點筆觸。對於一個男人如何被開發出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另一面,我覺得寫得沒讓我看得太清楚,而且我懷疑這份突然來到的性覺醒寫得不太準確。在風雨之夜激情燃燒之前,他們兩人彼此手掌觸碰時是否象左手拉右手;四目相看時,有無淚眼婆娑?當然,這些導演也可以跳躍省略過去,而我沒看清楚也許是與我缺乏同性戀文化有關。與之相比,我個人更喜歡《撞車》在劇作結構上的精美、精巧之感。它把諸多巧合與真實、結實的人物在特殊情境下的反應融和得不是一般的好。其中探索的如何對待不同種族、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在我看來是更加具有先鋒性,是更加重大、革命的題材,而《斷背山》在有些西方國家都快接近歷史題材了。盡管如此,我還覺得《斷背山》是一部深刻、有力的大師級作品,但我對它的評價和喜愛絕不會跟它的導演是華人導演、以色列導演,還是阿拉伯導演有任何關系關。我愛我的族人,但面對李安,愛族人與愛電影沒有任何矛盾。(收藏自愛思想網站)

Views: 7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