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遊記》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用日記體裁撰寫的一部光輝著作,它生動、準確、詳細地記錄著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它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受到國內外廣大專家和讀者的讚賞,稱霞客為“千古奇人”,稱《徐霞客遊記》為“千古奇書”、“古今一大奇著”。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評價道:“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江陰市)南晹岐村(今屬馬鎮鄉)人。他生於萬歷十四年(1587年),卒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享年54歲。


霞客從小就有一個遠大理想,立志遊遍祖國的錦繡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22歲就開始外出旅遊,直到生命結束為止,在30多年中,他先後東渡普陀,北遊幽燕,南達閩粵,西北勇攀太華之巔,西南遠涉雲貴邊陲。遊歷了相當於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等16個省區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可以說,幾乎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考察大自然的過程中,不管困難多麽大,條件如何惡劣,每天都堅持把旅遊的經歷和考察的情況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詳盡而生動地記錄下來,據他自己說:“余日必有記”,從未間斷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疾病纏身,雙足不能行走,才由雲南木知府用轎送回家鄉。

霞客回家後,即臥病在床,已無力整理自己的遊記手稿。

臨危前,不得不委托其外甥季夢良(字會明)來實現這一心願。後經季氏、王忠紉共同努力將遊記手稿編輯成書。可惜的是,時值明末戰亂之際,江陰縣廣大地區遭到清軍的蹂躪和屠殺,《遊記》手稿大部分被焚於火,季氏整理本亦散失殆盡。幸世上尚有數種抄本流傳,但皆有殘缺和訛誤。後來由季會明、李寄(霞客的第四子)的多次搜集整理,去偽存真,才使得這部《遊記》免於湮滅的命運,世稱之為李本,曾被後人誤認為是霞客的原稿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霞客的族孫徐鎮又進一步對李本重新編訂,與各種手抄本對比校勘,考其缺失,訂其異同,然後刻印出版,成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一個木刻本面世,這個本子一直流傳至今。不過這個徐本仍然不夠完備,尚缺考察太湖、泰山、孔陵、南京、荊溪、勾曲、羅浮、京師、盤山、閩州、障州等地的遊記和《滇遊日記》首冊。

嘉慶十三年(1808年),藏書家葉廷甲(字保堂)又對徐本進行了校勘,並增輯補編一卷,其中收集了不少霞客及其親友的詩文、題贈、書牘,成為最通行的本子,共40余萬字。

此後陸續續印的各種版本(包括石印本、鉛印本)達10余種之多,皆以葉本為底本。

民國初年,在著名地質地理學家丁文江先生的倡導和主持下,專門撰寫了《徐霞客先生年譜》,編繪了旅行地圖,與《遊記》合在一起,重新印行,起到了宣傳推動作用。

近年來在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書庫發現了季本的殘存部分,名為《徐霞客西遊記》,共5冊,雖然只有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七日的遊記,但比通行本記載詳細、具體、生動。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為了恢復《遊記》的本來面貌,約請褚紹唐、吳應壽兩位專家對《遊記》進行整理、校點,以季會明抄本《徐霞客西遊記》和徐鎮本為底本,參考多種抄本和印本,並由褚紹唐、劉思源二人編繪旅行路線圖39幅,另印成冊。卷首還收有徐霞客的肖像、手跡和季會明、徐建極抄本書影及巖溶地貌等圖片多幅,可以說這是目前了解和研究徐霞客及其《遊記》最完善的本子。

《徐霞客遊記》自從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廣大學者和讀者的歡迎,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今天已掀起了研究徐學的高潮。大家一致認為《遊記》至少具有以下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


第一,《徐霞客遊記》(包括《徐霞客西遊記》)是霞客30多年旅行考察的真實記錄和結晶,它的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從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奇峰、異洞、瀑布、溫泉的探索;從動植物生態品種到手工業、礦產、農業、交通運輸、城市建置的記述;從風土人情的了解到民族關系和邊陲防務的關註等等,皆有記載。它為我國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開創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描述自然的先河。

第二,霞客系統地考察了我國西南地區的石灰巖地貌(亦稱巖溶地貌),他的《遊記》對峰林、洞穴、溶溝、石芽、石梁、圓窪地、落水洞、天生橋和地熱顯示等地貌景觀的分布、類型、變化、特征和成因皆作了詳細的記錄和分析研究,有比較科學的解釋,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巖溶地貌的珍貴文獻,比歐洲人於18世紀後半期才開始的巖溶地貌的考察,還要早100多年,其中許多西方地理學家認識到的地理現象和規律,早在《遊記》中有了論述。它在世界上開辟了巖溶地貌考察的新方向。

第三,霞客考察了湖南、湖北、廣西、雲南等省區的大小河流,對諸水的源頭、走向進行過認真的探索,他勇於打破傳統的錯誤說法,並糾正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地方志記載的錯誤。尤其是他的《江源考》,正確指出長江的正源是金沙江,不是岷江,大膽地否認了1000多年來陳陳相因的“岷山導江”的錯誤論斷,為以後進一步探求長江源頭開辟了新方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四,《遊記》對一些奇特的自然地理現象作了許多科學解釋,揭示了一定的自然規律。例如,它以福建寧洋溪(今九龍江)與建溪為例,說明二水發源的山嶺高度相等,但距海的遠近不同而決定了二者流速的快慢,即所謂“程愈迫,則流愈急”。

第五,《遊記》中有關各地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風土人情,動植物的種類、分布、特征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亦有不少記載和認識,給我們研究歷史經濟地理和歷史動植物地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資料。

第六,《遊記》充分反映了霞客嚴謹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獻身精神。霞客旅遊的目的,就是要窮江河之淵源,山脈之經絡,攀登地理科學的高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下定了最大的決心,臨行前,他囑咐兒子說:“譬如吾已死,幸無以家累相牽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巉巖,不避死,百折不撓地同大自然作鬥爭, “雖山精怪獸群而狎我,亦不足為懼。”他重實踐、勤考察,不迷信書本知識和民間傳說。他能夠經常遵循科學的原則去認識和解釋自然界中各種奇異現象。總之,我們通過《遊記》,可以學到徐霞客的許多優良品質。

第七,《遊記》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從《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霞客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愛憎分明,對當時政治腐敗不滿,尤其對宦官頭目魏忠賢一夥深惡痛絕,不入仕途,不與貪官汙吏為伍,並同情被迫害的東林黨人,情願和他們交朋友,他以“身許之山水”,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他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恤孤憐寡,拯弱救饑”。


因此,凡是讀過遊記的人,無不被霞客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行為所鼓舞。

此外,《徐霞客遊記》不僅是一部地理學名著,還是一部享有盛名的文學佳篇;不僅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祖國的錦繡河山,自然界的萬千奇景,在霞客的筆下,如詩如畫,栩栩如生。寫動態,千變萬化;寫靜態,清新秀麗;寫山,或峻險幽奇,或巍峨雄壯,令人目不暇接;寫水,或碧波蕩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曠神怡;寫洞,或玲瓏剔透,或乳柱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寫險,或懸流而下,或猿掛蛇行,令人心驚膽戰。如此種種,美不勝言。它文字優美,語言生動,感情真摯,表達深刻細致。洋洋60多萬字的大著作,人們讀起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動,愛不釋手,真不愧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遊記》 第一冊(上) (明)徐宏祖中國古代經典名著徐霞客遊記徐弘祖著唐雲校。

Views: 1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