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節慶旅游能走多遠?


        槟城华人文化保存良好,新春拜天公和庙会,就吸引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柔佛新山新春期间的古庙游神,也成功利用节庆带动旅游。专家认同,多元族群的我国可利用各种节庆的体验作为旅游品牌,但官方需更重视其文化价值,而非流于表面的热闹。

        “节庆是文化旅游非常重要的环节,大马绝对有条件推广节庆旅游,华人节庆已融合许多本地色彩,和中港台的不同,是我们的卖点!”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人陈明发博士如是说。

        华人密集的槟城在节庆旅游的成果有目共睹。虽然旅游业者并没有主力推广,但仍有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而且逐年增加。新春庙会及拜天公、七月盂兰胜会、九月九皇爷诞都让槟城广为人知。

       当地坚持保留华人节庆原貌,每逢过节已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承文化,也间接扛起槟州旅游大使重任,成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展览厅”。

 


         2011年春節,不只槟州人,外州人及游客都会到姓周桥的天公诞,感受热腾腾的节庆气氛。

姓周桥天公诞总务周国华说,他们其实没刻意宣传吸引人潮,一切都是自然形成,近10年的声名远播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大年初九的特色是集体拜天公。“每家都要拜天公,于是所有姓周桥居民集合一起祭拜,可防火灾,也更热闹。”居民因担心这天家家户户点香火蜡烛、焚烧金银纸,造成木屋区的姓周桥发生火灾,才改成集体祭拜,久而久之却吸引了游客。

        后来其他姓氏桥也一同加入,请来舞狮舞龙、大型歌台助兴,让姓周桥天公诞声势更浩大。

        周国华补充,姓氏桥跟随乔治市古迹区入遗,也是吸引外国游客到来原因。如今,天公诞在槟州政府大力推动下,成为游客农历新年必到的一项庆典,进而刺激了这期间槟城游客人数。

        连办多年的槟城庙会也已驰名海内外,大批游客参与感受新春气息。今年正月初十的辛卯百 兔喜迎春文化庙会,还特设“福抱”环节。只要和工作人员拥抱就能得到福币,以参与祈福区活动。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参与,热情拥抱工作人员,相反本地人则显 得迟疑。庙会出现的福禄寿神像,也吸引外国游客拍照留念。

        可见,传统节庆融入更多元色彩和活动内容,可让游客感受浓厚的节庆喜悦。华人节庆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也值得和游客分享。


 

        陈明发博士强调,相交于外国,我国在推广节庆旅游太过注重场面,忽略了传承节庆的内涵,导致外国游客无法体验这些节庆的价值,他们会因此不愿意再次回来过节。

        “搞一个节庆,游客人数的多少只是次要,人们对节庆文化的认识有多深才是重点。”以台湾为例,鹿港盛大的妈祖诞辰,游客只要到街上走走,当地人很多都愿意和游客分享节庆背後的故事。

        他笑言:“大马人也愿分享,但主要是分享美食,较忽略节庆故事和精神价值。”我国很多节庆看来只是在取悦游客,兴致勃勃的游客最终感受到自己参与了节庆的气氛,却对节庆认识不深。

        谈及官方角色,陈明发直批:“大马当局利用节庆带动旅游,只在意吸引了多少游客,节庆文化内涵却不是他们在意的。”

        他说,官方甚至將一些族群的节庆当作亲民活动,在庆典上发表冗长演说,忽略乡土庆典仪式,违反节庆意义。每个节庆应都能释放人民力量,体现全民共欢气氛,自然能吸引游客到来。

 


        富有特色的节庆能带动地方旅游,其中民间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陈明发博士特别提到,东禅寺和吉隆坡天后宫举办的灯会,能看出华人组织举办节庆活动的重要性,活动也需民间积极参与才能将文化延续下去。

        槟城姓周桥拜天公仪式近10年吸引大批外来游客参与,一些还带来祭品一起祭拜。

负责人周国华说,他们拜天公和其他地方没有不同,只是继承先辈留下的传统,但过去他们先向神明请示祭拜上香时间,去年起就不再请示。

       他说,之前姓周桥拜天公还没那么多人时,他们都会按照辈分排队上香;後来游客越来越多,民众渐渐不跟随他们的习俗而行,到了上香时间都会先行上香。这点需讨论对策(《东方日报》《东方议题》特写 22-02-2011 )


Views: 140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September 7, 2011 at 5:45pm

老头,说来真巧。我也因为亚庇碧南堂的游行,而开始关注广泽尊王的故事,上网读了一些资料。有一点不明白,有的资料说尊王年幼父母双亡,有的却说还有母亲,你认为呢?

沙巴的宗教节日很特别,像州内华人的拜佛拜神活动,往往都是各种族参与。我有一个Orang Sungai朋友就是这样。他说,他的祖母告诉过他,他们是中国人的後代,以前还有拜清明,败祖先。

他说,他的一些亲戚很蠢,居然为了一点官方的好处,信上苍去了,还骂其他信基督教的亲戚不可以用“阿拉”这个字;他们说“阿拉”是穆斯林的copy-right,连那位首相署部长医得你死加腊都是这麽说的。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7, 2011 at 12:50pm

广泽尊王是华南一带广泛奉拜的神明。

清朝末年,华南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许多人民纷纷漂洋过海到南洋找寻生活。他们携带着广泽尊王的香火上路,以求平安。

前路坎坷、命运莫测的先民,在莽荒大地上,拼了老命拓展出了新世界。

当初在海上、异土伴行的广泽尊王,也落脚了下来。

随着信徒的生活安定下来,逐渐改善,广泽尊王的香火越来旺盛,庙宇规模也越显示出信徒们的感恩与团结。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7, 2011 at 12:19am

Iplop的推荐报导,值得收藏。所采用的照片,提到沙巴亚庇庇南堂的广泽尊王等神明巡游赐福大典,更激发了我想给这节庆写点东西。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来看,这盛事很值得报导与研究。

还没人做过统计,中国境内与海外,究竟有多少供奉广泽尊王的庙宇。不过,沙巴亚庇庇南堂的活跃水平,早已受到海内外佛友的肯定。

今年四月间,我到访亚庇,喝茶吃饭,多次听见沙巴友人提到的一件盛事,就是亚庇碧南堂刚于三月二十六日,成功举办了第十届沙州广泽尊王千秋宝诞。

多位来自不同宗教与种族背景的朋友告诉我,为配合此次神诞而举办的诸神绕乡巡境赐福大游行,让他们大开眼界。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3, 2011 at 2:40pm

      记得《沙巴网路电台》有一回访问两位旅游业者,在网上收听这次直播的网友还真不少,包括来自沙巴以外地方的网友。

      这件事给我两个启示:(1)文化、旅游是沙 巴的经济强项,许多人都很关注这话题;(2)各行各业都有很优秀的人才,他们可以提出很具体可为的方法,去更有效的管理、发展他们本身特定的领域,从而改善整个的乡土经济。

       我们的社会经济状况,不管主流媒体怎样制造热空气,真的不容乐观。大家都在要求改变,不是没有理由的。

       另一方面,要往正确、更好的方向运转,我们必须把握具体可为的蓝图,各领域人才汇集智慧、自强不息,是我们可以自动自发以求自救的方法之一。

       一位网友用一首老歌名“酒醒梦已残”,来形容今天的沙巴。虽然叫人闻後心感戚戚焉,想来倒很恰当。这首歌流行于1970年代,大概是沙巴合组马来西亚後几年的事。眨眼已过了三四十年,可谓“物不是人也非”,又叫人叹息啊。

       成语说“物是人非”,为何沙巴人“物不是”,因为木山都被砍得差不多了,油田也让人占去,每年税收多少任人开个数目;什麽是“人也非”,1970年代的大族群已经边缘化,地位都让给了“新移民”啊。别说原有的最大土著了,整体沙巴人加上後来从西马到来入籍的大马人,都要让位给这些“新土著”了。

       “酒醒梦已残”,歌是这麽唱;沙巴人的脑袋与心灵可不能残掉、废掉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