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馬來西亞節慶旅游能走多遠?

        槟城华人文化保存良好,新春拜天公和庙会,就吸引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柔佛新山新春期间的古庙游神,也成功利用节庆带动旅游。专家认同,多元族群的我国可利用各种节庆的体验作为旅游品牌,但官方需更重视其文化价值,而非流于表面的热闹。

        “节庆是文化旅游非常重要的环节,大马绝对有条件推广节庆旅游,华人节庆已融合许多本地色彩,和中港台的不同,是我们的卖点!”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人陈明发博士如是说。

        华人密集的槟城在节庆旅游的成果有目共睹。虽然旅游业者并没有主力推广,但仍有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而且逐年增加。新春庙会及拜天公、七月盂兰胜会、九月九皇爷诞都让槟城广为人知。

       当地坚持保留华人节庆原貌,每逢过节已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承文化,也间接扛起槟州旅游大使重任,成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展览厅”。

 


         2011年春節,不只槟州人,外州人及游客都会到姓周桥的天公诞,感受热腾腾的节庆气氛。

姓周桥天公诞总务周国华说,他们其实没刻意宣传吸引人潮,一切都是自然形成,近10年的声名远播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大年初九的特色是集体拜天公。“每家都要拜天公,于是所有姓周桥居民集合一起祭拜,可防火灾,也更热闹。”居民因担心这天家家户户点香火蜡烛、焚烧金银纸,造成木屋区的姓周桥发生火灾,才改成集体祭拜,久而久之却吸引了游客。

        后来其他姓氏桥也一同加入,请来舞狮舞龙、大型歌台助兴,让姓周桥天公诞声势更浩大。

        周国华补充,姓氏桥跟随乔治市古迹区入遗,也是吸引外国游客到来原因。如今,天公诞在槟州政府大力推动下,成为游客农历新年必到的一项庆典,进而刺激了这期间槟城游客人数。

        连办多年的槟城庙会也已驰名海内外,大批游客参与感受新春气息。今年正月初十的辛卯百 兔喜迎春文化庙会,还特设“福抱”环节。只要和工作人员拥抱就能得到福币,以参与祈福区活动。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参与,热情拥抱工作人员,相反本地人则显 得迟疑。庙会出现的福禄寿神像,也吸引外国游客拍照留念。

        可见,传统节庆融入更多元色彩和活动内容,可让游客感受浓厚的节庆喜悦。华人节庆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也值得和游客分享。


 

        陈明发博士强调,相交于外国,我国在推广节庆旅游太过注重场面,忽略了传承节庆的内涵,导致外国游客无法体验这些节庆的价值,他们会因此不愿意再次回来过节。

        “搞一个节庆,游客人数的多少只是次要,人们对节庆文化的认识有多深才是重点。”以台湾为例,鹿港盛大的妈祖诞辰,游客只要到街上走走,当地人很多都愿意和游客分享节庆背後的故事。

        他笑言:“大马人也愿分享,但主要是分享美食,较忽略节庆故事和精神价值。”我国很多节庆看来只是在取悦游客,兴致勃勃的游客最终感受到自己参与了节庆的气氛,却对节庆认识不深。

        谈及官方角色,陈明发直批:“大马当局利用节庆带动旅游,只在意吸引了多少游客,节庆文化内涵却不是他们在意的。”

        他说,官方甚至將一些族群的节庆当作亲民活动,在庆典上发表冗长演说,忽略乡土庆典仪式,违反节庆意义。每个节庆应都能释放人民力量,体现全民共欢气氛,自然能吸引游客到来。

 


        富有特色的节庆能带动地方旅游,其中民间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陈明发博士特别提到,东禅寺和吉隆坡天后宫举办的灯会,能看出华人组织举办节庆活动的重要性,活动也需民间积极参与才能将文化延续下去。

        槟城姓周桥拜天公仪式近10年吸引大批外来游客参与,一些还带来祭品一起祭拜。

负责人周国华说,他们拜天公和其他地方没有不同,只是继承先辈留下的传统,但过去他们先向神明请示祭拜上香时间,去年起就不再请示。

       他说,之前姓周桥拜天公还没那么多人时,他们都会按照辈分排队上香;後来游客越来越多,民众渐渐不跟随他们的习俗而行,到了上香时间都会先行上香。这点需讨论对策(《东方日报》《东方议题》特写 22-02-2011 )


Views: 14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May 15, 2024 at 6:58am


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

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端午節臨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場等公共場所,龍舟、菖蒲等為節日平添了文化意蘊,不僅為公共空間拓展了文化內涵,也對端午節背後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具有當代意識的闡釋,讓人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節。

古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我們在端午節紀念2000多年前的愛國者屈原,就是為了憶念其偉大,傳承其精神。又因為農歷五月是仲夏,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這些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並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節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日的內涵一度被人們淡忘,不少人索性將端午節稱為“粽子節”,仿佛節日除了吃粽子再無別的含義。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些是通過飲食的方式對傳統節日的紀念。但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更好地吸引年輕人,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傳統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如何將傳統節日更好地與當代生活相結合?這些都構成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提升,公眾對傳統節日的關註度越來越高,一些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方式、傳播方式紛紛湧現。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著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這些嘗試表明,今天,傳統節日也可以過得很時尚。比如,前不久,某網絡視聽平臺播出紀錄片《佳節》,分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現了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慶典如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這些古老的傳統又如何在當代中國快速的發展中伴隨人們的生活與時俱進,贏得大量觀眾點贊。

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養和傳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需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呈現在人們面前。比如,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上,推動傳統文化與最新的網絡視聽方式相結合,不僅能為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帶來更有分量的題材和內容,也有助於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傳統習俗更好走近年輕人搭建平臺。

中华民族祖居地中國地域遼闊,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盡相同,但節日中蘊含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是相通的。傳統節日就像一條紐帶,連結著生活在廣袤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現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讓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讓全世界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September 7, 2011 at 5:45pm

老头,说来真巧。我也因为亚庇碧南堂的游行,而开始关注广泽尊王的故事,上网读了一些资料。有一点不明白,有的资料说尊王年幼父母双亡,有的却说还有母亲,你认为呢?

沙巴的宗教节日很特别,像州内华人的拜佛拜神活动,往往都是各种族参与。我有一个Orang Sungai朋友就是这样。他说,他的祖母告诉过他,他们是中国人的後代,以前还有拜清明,败祖先。

他说,他的一些亲戚很蠢,居然为了一点官方的好处,信上苍去了,还骂其他信基督教的亲戚不可以用“阿拉”这个字;他们说“阿拉”是穆斯林的copy-right,连那位首相署部长医得你死加腊都是这麽说的。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7, 2011 at 12:50pm

广泽尊王是华南一带广泛奉拜的神明。

清朝末年,华南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许多人民纷纷漂洋过海到南洋找寻生活。他们携带着广泽尊王的香火上路,以求平安。

前路坎坷、命运莫测的先民,在莽荒大地上,拼了老命拓展出了新世界。

当初在海上、异土伴行的广泽尊王,也落脚了下来。

随着信徒的生活安定下来,逐渐改善,广泽尊王的香火越来旺盛,庙宇规模也越显示出信徒们的感恩与团结。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7, 2011 at 12:19am

Iplop的推荐报导,值得收藏。所采用的照片,提到沙巴亚庇庇南堂的广泽尊王等神明巡游赐福大典,更激发了我想给这节庆写点东西。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来看,这盛事很值得报导与研究。

还没人做过统计,中国境内与海外,究竟有多少供奉广泽尊王的庙宇。不过,沙巴亚庇庇南堂的活跃水平,早已受到海内外佛友的肯定。

今年四月间,我到访亚庇,喝茶吃饭,多次听见沙巴友人提到的一件盛事,就是亚庇碧南堂刚于三月二十六日,成功举办了第十届沙州广泽尊王千秋宝诞。

多位来自不同宗教与种族背景的朋友告诉我,为配合此次神诞而举办的诸神绕乡巡境赐福大游行,让他们大开眼界。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3, 2011 at 2:40pm

      记得《沙巴网路电台》有一回访问两位旅游业者,在网上收听这次直播的网友还真不少,包括来自沙巴以外地方的网友。

      这件事给我两个启示:(1)文化、旅游是沙 巴的经济强项,许多人都很关注这话题;(2)各行各业都有很优秀的人才,他们可以提出很具体可为的方法,去更有效的管理、发展他们本身特定的领域,从而改善整个的乡土经济。

       我们的社会经济状况,不管主流媒体怎样制造热空气,真的不容乐观。大家都在要求改变,不是没有理由的。

       另一方面,要往正确、更好的方向运转,我们必须把握具体可为的蓝图,各领域人才汇集智慧、自强不息,是我们可以自动自发以求自救的方法之一。

       一位网友用一首老歌名“酒醒梦已残”,来形容今天的沙巴。虽然叫人闻後心感戚戚焉,想来倒很恰当。这首歌流行于1970年代,大概是沙巴合组马来西亚後几年的事。眨眼已过了三四十年,可谓“物不是人也非”,又叫人叹息啊。

       成语说“物是人非”,为何沙巴人“物不是”,因为木山都被砍得差不多了,油田也让人占去,每年税收多少任人开个数目;什麽是“人也非”,1970年代的大族群已经边缘化,地位都让给了“新移民”啊。别说原有的最大土著了,整体沙巴人加上後来从西马到来入籍的大马人,都要让位给这些“新土著”了。

       “酒醒梦已残”,歌是这麽唱;沙巴人的脑袋与心灵可不能残掉、废掉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