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5)海上絲綢之路的全盛
在公元10世紀中葉,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格局,完成了對長期混亂的統一。但是由於在長期戰爭之中對經濟和物質的嚴重消耗,宋朝對於北方的遼和西北的西夏已無力征服,只能進行消極的防守。同時,在開國之初,需要一段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因此,宋朝占據了江南地區,並藉助地理位置的優勢,繼續發展海外貿易。
南宋孝宗元年進士周去非(1135-1189)在期《嶺外代答》一書中,對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西段南海西南、印度洋航線及諸國有較詳細的記述:「諸幕圍士樁海為界限,各為方隅而立國。國有物宜,各從都會以阜通。正南諸國,二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南之勃淋邦港)其都會也。東南諸國,閣婆(今印尼爪哇)其都會也。西南諸國,浩乎不可窮,近則占城、真臘、窪裏諸國之都會。遠則大秦,為西天竺諸國之都會,又甚遠則麻離拔國(今印度半島西南),為大食(阿拉伯)諸國之都會。又其外則木蘭皮國,為極西諸國之都會。……於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細蘭(今孟加拉灣),細蘭海中,有一大洲,名細蘭國(今斯裏蘭卡)。渡之而西,復有諸國。其南為故臨國(印度半島西南),其北為大秦國、王舍城、天竺國(今印度)。又其西有海,日東大食海(阿拉伯灣)。渡之而西,則大食諸國也。大食之地甚廣,其國甚多,不可悉載。又其西有海,名西大食海(地中海)。渡之而西,則木蘭皮諸國。更西則日之所入,不得而聞也。」周去非這一段文字,可以將其視為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及沿線諸國分布圖。
元朝政府對於海外貿易依舊十分開放,並且有很多的鼓勵政策。在元朝23年,廣州設置市舶提舉司,以通諸蕃貿易,推進國家海運的發展。除了商貿往來,西方基督教士也紛紛在這一時期從「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例如元大都最初的總主教義大利人約翰孟德高維奴,就是由海道而來,抵達中國的時間是1292年,在中國「布教」13年。福建泉州因系「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大港,是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的最先登陸點之一。泉州主教義大利人安德魯也是取道「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為國人所熟知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雖由陸道來到我國,但回國時則系取道「海上絲綢之路」,他寫的《馬可·波羅遊記》把我國情況介紹給西方。汪大淵兩次附舶作東西洋遊,寫成《島夷志略》一書,使當時我國人民對西方世界的眼界大開。
(6)海上絲綢之路的頂峰
在我國歷史上,明朝曾多次由政府組織的龐大船隊往返於「海上絲綢之路」,對海上絲綢之路帶上的國家進行友好訪問與通商貿易活動。明朝的造船業與前代相比發達很多,在各地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造船廠,例如當時極負盛名的「寶船廠」。
明成祖永樂三年到宣宗宣德八年,是明王朝龐大的船隊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最為活躍的時期。鄭和先後七次率領龐大船隊(船隻五、六十艘,各種專業人員和官校、士卒等二萬多人)裝載著饋贈禮物和商品,巡航、訪問海上絲綢之路帶上37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鄭和船隊中的船隻被稱為「寶船」,每船可載五六百人,最大的「寶船」9桅、12帆。「修四十丈、一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鄭和傳》)。近人考證,船長40丈合公制近60米,寬18丈合公制27米,排水量1200噸左右。
當時鄭和船隊以海上為貿易基地,派出船隊分赴各地進行貿易。《明史·外國傳》記載:阿拉伯半島東南沿海的商港祖法兒(今佐法爾),鄭和在「七下西洋」中,曾於永樂十九年及宣德五年,先後兩至其地。「其王偏諭國人,盡出乳香、血竭、蘆薈、沒藥、蘇合油、安息香諸物,與華人交易」。由華人方面換回的是「中國瓷器、擰絲」(《皇明世法錄》,卷82)。
(7)海上絲綢之路的衰落
到了明宣德年間,由於倭寇侵擾,明朝曾中斷海外貿易,重申海禁。嘉靖年間,倭寇對於我國沿海的侵擾加劇,「海禁」更嚴。直到隆慶元年平定倭寇,始放鬆「海禁」,海外貿易又有所發展。
此後,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從16世紀開始,西方的殖民者、商人、傳教士、探險家等來到東方。公元1498年,達·迦馬發現東方航線之後,葡萄牙人首先來到中國,其後有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再後有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清朝的對外關係發生了極大變化,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被衝破,面對著西方的商業、傳教、殖民、炮艦、掠奪和戰爭的挑戰,以及不堪台灣明朝殘餘勢力不斷對其沿海地區的騷擾,清朝初期實行「海禁」和「閉關政策」,禁止外商到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貿易,廣州再次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清朝政府下令開放海禁,指定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今連雲港)四個地方為通商口岸。為加強管理沿海的對外貿易,同年創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到乾隆四十年清政府又藉故撤銷了漳州、寧波和雲台山通商口岸,廣州又一次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嘉慶之後,隨著國力日衰,海上絲綢之路昔日盛況不再,清朝後期快速走向衰落。
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起點及航線
以南海為中心,起點為廣州、寧波、泉州的海上通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隋唐之前,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存在,但到了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亂不斷,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因此而興起。唐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活躍及我國造船航海等技術的長足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得到極大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1)主要起點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出現於我國山東半島與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活躍於東南沿海地區,古時稱此地為「嶺南」。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的居民就已出現出海貿易的情況,但並未形成規模,直到秦漢時期才形成了規模化的海外貿易。大規模的海外貿易也促進了對外貿易港口的發展,從現有記載來看,當時嶺南主要有三大港口番禺(今廣州)、徐聞(雷州半島)與合浦(環北部灣)三大港口。
番禺港口。古代的番禺港位於今天廣州市。從《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九疑、蒼梧以南至檐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楊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磯、犀、玳瑁、果、布之湊」中可以發現,番禺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集散點,而從番禺的地理位置與海外商品來看,當時番禺的進出口主要通過海上貿易完成。從史料記載來看,當時從番禺出發的航線主要有四條,第一條是番禺至越南、柬埔寨航線;第二條是番禺至印度尼西亞航線;第三條是番禺至印度、斯裏蘭卡航線;第四條是番禺至波斯灣轉羅馬帝國航線。
合浦港口。古代合浦港口所在地應分布在北部灣沿岸地區。北部灣是在我國廣西南部、廣東雷州半島西部、海南島西岸和越南北部之間的一個海灣。環北部灣地區包括北海、欽州兩市轄區和防城港市的港口區、防城區及東興市等陸地及近海海域,總面積1.7萬平方公裏。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這裡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北部灣沿岸地區南向大海,東面是廣東的雷州半島,西面是越南的泥公河沖積平原,地理位置優越。陸地地勢平緩,多以平原和丘陵地形為主,陸地向北凸出,是優良的深水港。這種依山臨海的地形特點造就了北部灣沿岸地區成為優良的深水港,便於古代航船的停靠,裝卸貨物、補充物資和避風,是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必要條件。
徐聞港口。古代徐聞港位於雷州半島,為現在的湛江市行政區域內,位於徐聞縣地區。雷州半島是我國大陸的三大半島之一,位於今廣東省西南部,西北接廣西北族自治區,東邊是太平洋南海海域,西邊是北部灣海域,南面緊臨瓊州海峽,與海南島隔海相望。徐聞縣位於雷州半島南部,東臨南海,西瀕北部灣,南為瓊州海峽,與海南島隔海相望,是大陸與海南島交通的咽喉之地。徐聞縣是低緩丘陵地帶,沒有高山,屬平坦地貌。境內只有少量的河流,兩地都是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港灣星羅棋布,作為海港,雷州半島的條件遠不及合浦和廣州。
(2)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多條航線,因其運送貨物的不同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藥之路之稱。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由東和南兩條主線路構成,後期又開闢了北美航線,擁有遠超陸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
東線。東海起航線始於周王朝建立時期,公元前112年,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箕子於是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走水路抵達朝鮮。這樣,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和養蠶技術不斷泛海赴朝,從而也大大加速了絲織業在朝鮮的發展。後至大航海時代,東線開啟了全面發展的時期,航線起始自廣州、澳門、粵東、閩南港口啟航,直航菲律賓馬尼拉,橫渡太平洋到北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然後往南美洲的秘魯、智利、阿根廷,以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諸國,公元6世紀以後成為亞太地區與美洲新大陸海洋交通的主要航線。
南線。早在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的漢武帝時期,我國海船就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遠航到印度的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Kancipuram)去換取這些國家的特產,然後從今斯裏蘭卡經新加坡返航。這樣,中國的絲綢早在公元前就傳入上述各國。由於中國絲綢對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歐洲各國都派使節到中國通好,進獻禮品以求賞賜絲綢和進行貿易交換。自此便有中國絲綢傳入今印尼、印度和緬甸,並通過緬甸傳到歐洲的大秦(羅馬)的這一條途徑。根據日本古籍記載,在公元前6年漢哀帝時期,中國的羅織物及羅織技術就已經傳到了日本;公元3世紀,中國絲織提花技術和刻版印花技術傳入日本;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也在隋唐時期傳到了日本,甚至於發展到了現在,日本在絲織品的名稱上仍延續使用中國唐代時期的名稱。如:絞纈、臘纈、羅、綢、綾、羽等。
就其發展來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一直在變化著,公元230年起,廣州(番禺)取代徐聞、合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廣州被稱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當時中國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有六條定期航線,這些航線都集中在廣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條航線叫「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共14000公裏,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而到了宋末及元代時,泉州又代替廣州成為主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當時,與元朝通商的國家主要有三島、民多郎、真臘、無枝拔、丹馬令、日麗、麻裏魯、彭亨、吉蘭丹、丁家盧、八都馬、尖山、蘇祿、班卒兒、文老古、靈山、花面國、下裏、麻那裡、沙裏八丹、土塔、忽廝離、假裡馬打、古裏佛、放拜、萬年港、天堂、忽魯模斯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在同一時期,中國商人對海洋貿易路線的探索也在不斷地深入,中國商人汪大淵(1311-1350)航海遠至埃及,著有《島夷志略》一書。到了明朝初期,由於實行海禁以及戰亂影響,漳州月港又取代泉州港成為了對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口,到了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中國的南線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了巔峰。但鄭和之後的明清,由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航海業開始走向衰敗,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失了。
北美航線。北美航線是中國與美洲貿易和交通及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早期是由美國商人經過探索開設的航線。其最初為北美繞好望角到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駛入中國廣州,停靠在廣州黃埔。北美航線與傳統的東線與南線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第一,北美航線不是由中國人開闢的,而是美國人為了與中國通商貿易探索開闢出的航線。二是,北美航線的使命很短,從1784年「中國皇後號」首航廣州開闢航線到1844年《望廈條約》簽訂後航線的作廢,只維持了60年的貿易交往,之後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參考文獻略)文章來源:原載《中國發展觀察》2016年第1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