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美學體驗慕課札記·章海榮:旅遊審美原理

一、體驗對生活意味的領悟

……在文藝創作中,作家或藝術家為獲得細節與情感的真實,需到故事發生的現實環境中去體驗生活。這種體驗即“通過親身的經歷來認識”,這一定義的全部事實證實著自古希臘以來哲學史上唯物認識論的一個共性。(83頁)

認識論只適合於認識科學的對象,即自然的經驗實在,其目的是為了求真;並不適於主體內心世界。生命的境遇與主體心境是不能先驗地給予的,由此,它們就不能像認識與思考客體那樣去認識或提煉。對生命過程和現實生活瞬間與境域應以自己的特殊範疇和方式去領會或省悟,而不是認識分析或思考。這特殊的範疇就是體驗。……技我們說體驗是主體把握一個被表達出來的意味的領悟過程。主體總是有意無意地通過軀體活動去表達精神狀態,主體不僅認識周圍世界,而且以感情去感悟它,特別是事件中表達出來的意味或意義。知性認識的對象是現象,卻不是意義。……認知作為科學的方法是盡可能精確地把握對象,而體驗作為人的心智方法,則是領悟一種處於交互關聯中傳遞的意義。因此,體驗是主體精神的意會過程,是人的生命世界中心智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正是通過體驗的方式(當然還有認識和思考)去把握世界構成、生活意義、命運走向和個體決策,並建立起整個的世界觀、人生觀。(84頁)


二、浪漫美學家的殫思

浪漫美學家們,從德國古典意義的康德、席勒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仍活躍於學術界的馬爾庫腮,他們的根本求索,是要解決人生的歸依問題、人的價值問題。他們始終追思人生的詩意,人的本真情感的純化,力圖為沈淪於科技文明造成的非人化境域中的人們帶來震顫,啟迪在西方異化現象日趨嚴重的慘境中吟痛的人靈。一百多年來,浪漫美學傳統始終牢牢地堅持個體生命如何尋得自身的生存價值,和意義這個主題,堅持人生應是詩意的,審美的和藝術化的,而不應是專註於物理的、物質的和庸俗的,堅持精神生活應以人的本真感情為出發點,認為智性是否能保證人的正確判斷是大有懷疑的。人應以自己的靈性作為感受外界的根據,以直覺和信仰為判斷的依據,堅持追求人與整個自然的契合與交感,反對技術文明帶來的人與自然的分離與對抗。(86頁)

當今的整個世界都是由科學、理性來規劃的,面對價值的混亂與虛無,生命意義和目標如何彰明,人們何以如此炙烈地高揚藝術本性,何以逼切地尋求審美之路?根本的原因在於,當個體處於尖銳的心與物、人與世界分離之時,當人在由有限向無限的超越中缺乏中介,在渴望一切又懷疑一切的兩難之時,一句話當人的精神、人的靈魂、人的價值、人的存在的根基被一片虛無所籠罩、環顧左右而無所依靠時,有兩條路提供了人們去把分離了的世界重新聚合於人的存在。一條是宗教之路,它要求神性存在的絕對形式中把握感性的有限存在,它首先肯定的是神性的奧秘玄遠的存在,那是非人的自然自在的生命。另一條是審美之路,它是有限的價值本體化,也不無絕對化,即在感性個體的詩化的形式中企圖超越有限把握絕對。它往往通過藝術去發展人的個性生命力,通過藝術使世界轉換成一個人性化的形式世界,以便騷動不安的靈魂得以寧靜地棲息。人的生命過程及其意義不能用單純邏輯性的語言符號加以推論,更不能以任何外在的目的加以衡量,只有詩意的體驗才能為生命存在提供可依靠的家園。可惜,技術的片面發展壓抑了人的詩性和感受力,使人喪失了生命體驗的能力,而哲學對人的存在問題的冷落和遺忘,更使喪失了對體驗之必要性的意識和對生命的自覺。因此,體驗的問題在當前就空前突出,的經歷來認識”,這一定義的全部事實證實著自古希臘以來哲學史上唯它的使命也空前的突出,它的使命也空前的艱巨與偉大。呼喚生命體驗,尋找生命的目標和失去的精神家園,正成為當前哲學家、藝術家以至普通公眾的共同思維走向。(87頁)

……在西方,當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而舉起審美主義大旗時,力,……認為由必然到自由只能走審美之路,柏克森把本體看成時間性的存在,而人在藝術中自覺到自我最內在的東西就是生命過程本身。在此基礎上,蔡元培先生也早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認為美學不僅是普通知識的傳播,而且關系到中國現代民族性格的鑄成。“每當哲學忘切了自己的天命之,文學、詩就出來主動擔當反思人生的苦惱”(狄爾泰語)。詩化哲學家們都相信藝術可以代替宗教,因為在神性的根基遭到摧毀以後,唯有審美主義堪當其代替品。於是,西方傳統哲學、美學中感性的審美低於超驗的神性的狀況由此整個地改變了。生活現實與理想世界的尖銳對立,使哲人們為尋找一條中介橋梁以達到同一而殫精竭慮。他們最終都把目光投向了美學和藝術,提出了生活的藝術化和審美化。(87頁)


三、認知與體驗互補的人化方式

就職業藝術家看來,藝術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藝術,只有藝術本能才能維系、頌揚、確立生命本體。……(可是)藝術化、審美化、詩化只是人一種生存方式、人生態度,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以身踐詩化的人生,不僅用無數詩篇、繪畫和書法作品引人飄逸、超邁、拔出塵俗,更主要的是,他們放浪於林泉的生活態度和方式本身就是詩。他們解粘去敷,沛然生生不息,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為詩化人生提供了歷史的證明。當然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與人生境遇和我們不相同,我們要考慮的是整個人類和整個生活世界可行的詩化和審美化。當代的旅遊和旅遊審美,正是這樣的人性追求與時代發展背景下踐行著的詩化生活。(87-88頁)

對生命之謎的解答,就是人的世界觀。世界觀不僅是思想本身的產物,也不僅產生於純粹的求得知識的意願,它還來自於生活體驗,來自於人的生命的關聯域,來自於要把生活提高到完全自覺地位的體味現實,省悟生活,並通過意識去積極行動這一要求。人們渴望生活達到一種透明性。由此,體驗生命與體驗生活就賦予了本體的意義,就體驗的內在性來說,體驗必須從生活著的感性個體的內在感受出發,體驗也就是從自己的命運與遭遇出發來感受生活,並力圖去把握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體驗具有一種穿透的能力。於是,體驗與生活的共生性就只是從可能性來講的,並不具有必然性。因為實際上,許多人只是盲目地生活著,並不企求去突破自己生活的晦暗性。也許可以這麼說,生活著不一定是體驗著,但體驗著一定是生活著。一種是非體驗的生活,一種是體驗著的生活。體驗需要有把生活的種種關系經驗地結合起來的內在要求,它是生活著的反思,或反思著的生活,因而是一種指向意義的生活。(90頁)

……審美的生活必定也是體驗著的生活、反思著自身的生活、審美者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通過一種內在的過程來實現的,它不是一種觀察的關系、認識的關系。審美並不是要觀察出現實的某種理論體系,也不是要從中歸納出甚麼結論,而是置身於其中,體味著、直觀地掂量著、直覺地昭明其中的真味。這是一種滲透著思想的情感活動。所謂體驗生活,就是透過自己的內心情感。人自身的內在生活的結構本身決定了他的體驗程度的深淺,也決定了他的內在價值的深淺。體驗之所以能把一件具體的事件提高到富有意味的高度,就在於它能從自己的內在精神出發,去透視具體的生活事件意義。(90頁)

體驗的生活方式要求人們返歸本心,認真體會甚麼是幸運與苦難、黑暗與混亂、價值與意義,並在內心反琢磨、關心自己的靈魂走向。它要求人們完全依靠自己對自身的命運、遭遇的反省,通過自己的力量,替自己創造出現實世界不可能給他提供的富於意味的東西,它要求人們充分體識內心、充實內心,不至於在習慣中、麻木中、不假思索的理所當然中,固定不變的例行公事中失掉自己的內在靈性。只有進入體驗,才能擺脫貪欲與無聊、恐懼與冷淡的約束,才能企望達到一種審美的自由生活之境。(91頁)(《旅遊審美原理》第2章《旅遊審美的哲學人類學追蹤》,2002年,章海榮,上海大學出版社,53-97頁)

Views: 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