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西雙版納境內,生活著以傣族為主的13個民族。如果說西雙版納的神秘、美麗,是造物主對這塊北回歸線上最後一片綠洲的莫大恩賜,那麽西雙版納境內,瀾滄江畔、密林深處的一座座自然生態村寨能夠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則得益於這裏各民族的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無比眷戀與執著,得益於他們深植於血液與靈魂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這些隱秘的小村莊,都完好地保留了各自民族的風俗習慣,他們千百年來守護著祖先留下的土地與傳統,平靜而快樂地生活。
千年布朗古寨
王 鵬
剛剛下過雨的道路有些泥濘,小面包車哼哼了兩聲終於在一個略大些的上坡面前泄了氣。司機師傅打著了火準備繼續努力,而我們剛好下車走一段,從景洪悶熱的氣氛中脫離,呼吸著涼爽又略帶著雨後青草味道的空氣,溜溜達達地往已經不遠的章朗布朗山寨走去。一片獨具布朗族民居建築風格的竹樓,在鳳尾竹後面若隱若現,這座千年古寨掩映在坡坡青翠的林木中,旁邊的山峰頂上聳立著一座風格獨特的耀眼佛塔,沿路的山坡上層層疊疊地種植著臺地茶,而我的眼睛更在附近的山林裏面搜尋,想要知道著名的大樹喬木古茶樹的藏身之處。
布朗古寨
剛走進章朗村,見得一座建築古老的小乘佛教寺廟把守在村口,這可是一座聞名遐邇的佛寺,寺內有高大的佛房,房頂塗滿金粉,在太陽下面金光閃閃,寺內還有七八座佛塔,塔上鈴聲叮當非常悅耳,寺內最珍貴的是那個塗著金粉高達兩米的佛龕,四面雕有精美無比的人物,花草,動物,佛龕內藏有經書,一般人是不能隨便打開的。佛寺內有塊石碑,記載著這座章朗佛寺已有1400年的歷史,由此可知,布朗人在章朗至少已經居住了1400年,寺廟的藏經閣內珍藏著一百多卷古老的貝葉經,記載著這座佛寺千年來的歷史。
一位穿著僧袍的年長僧人正坐在臺階上認真地寫著貝葉經,雖然我們完全看不懂上面的傣文寫了些什麽內容,然而他專註的神情讓人絲毫不懷疑這些經文在他心中的重要。寫了一會兒,他停下來休息,點燃了一支香煙,語言的障礙讓我們無法有更多的交流,但看著他在自己的天地中悠然自得,也讓我們不由得感受到佛教給人心靈的安寧與撫慰。
布郎族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環境,章朗寨四圍蔥蔥綠綠,寨子被幾千畝闊葉林和竹林護擁著。清晨,我們在寨子裏起伏的小路上漫步,沿著山坡而建的層層竹樓錯落有致,每家每戶的屋頂上都種著艷麗的蘭花。婦女們大都穿著布朗族的傳統服裝,還有許多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不會講漢話,但每個見到我們的人都面露微笑,有許多女人面對鏡頭的時候,一邊靦腆地笑著一邊很羞澀地用手遮住自己的臉。
寨子外面有一口千年歷史的古井。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走到村前,天氣炎熱,大象口渴難忍,便用鼻子在地上鉆出一口水井。人們稱水井為“那麽著章”,漢語意為大象用鼻子掏出來的水井。據說,這口井一年四季從不幹枯,水井裏的水總是那麽多,無論有多少人挑也挑不完,很是神奇。
千年古茶
章朗古寨中居住著布朗族一百多戶,雲南人常說“濮人種茶”,而“濮人”就是古時對布朗族的稱呼,而現在依然可以說,有布朗族居住的寨子就一定會有人工栽培的古茶園。章朗的古茶園分布在寨子附近的樹林裏,據說面積有五百多畝,茶樹高大,要架著竹梯爬上去才能采摘,章朗的古茶樹與闊葉林伴生,茶葉潔凈無比,有不少港臺的茶商每年都要到章朗買茶。
伴著清晨的鳥鳴,村長帶我們順著村邊的一條小路向下走,原來他是帶我們去看就在村子旁邊百余米的林中,藏著的一棵百年以上歷史的古茶樹。這棵古茶樹看起來有五六米高,枝葉茂盛,周圍還有幾棵稍微矮一些的茶樹,這些古茶樹是布朗族的祖先種植的,千百年來在其他參天大樹的樹蔭下生長,空氣潔凈濕潤,鳥兒歡唱,土地肥沃,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茶葉,怎能不回甘清甜呢?
傍晚,我們到村長家裏吃飯,好客的主人給我們煮了一壺茶,我第一口喝下去覺得有些苦澀,稍過會兒,便感覺嘴裏很長時間都保留著甜甜的味道。白天在寨子裏溜達的時候,看到許多人家的陽臺上都曬著茶青,我們喝的就是將鮮嫩的茶芽由樹上采摘下來後,直接曬幹後就煮開喝的,這可以說是雲南最早的普洱茶,現在章朗等地的雲南少數民族仍以這種簡單的古法制作,用於平時飲用。
晚飯後,我們很幸運地與村長一起來到炒茶的作坊,觀看布朗茶農們炒制白天剛剛采摘下來的新鮮茶芽。人們把新鮮的茶芽倒入大鐵鍋裏,然後用手直接炒制,這一步也稱為“殺青”。手工翻炒的速度不能太慢而且要盡量地均勻,否則,出現炒糊的葉子那就不妙了。我的同伴忍不住試了試,結果是弄得茶芽滿天飛,手也熱得難以忍受,在這樣高溫的爐竈前,我們只呆了一小會兒就出了一頭的汗,而茶農們可能需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將一天的茶芽炒完。炒好的茶葉攤開稍微晾一會兒後,還需要揉茶。現在一些茶農已經開始使用機器揉茶,但手工揉出的茶葉,相對來說口感會更好。村長告訴我們,揉撚後的茶青還需要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曬幹,茶廠會根據品質收購,再進行更多的加工制作,就成為了市面上出售的各種普洱茶餅了。
隱藏在巴達山深處的章朗古寨,人們慢節奏的生活,受到外界影響不多,完整地保存了布朗族的文化,西雙版納州政府2004年在這裏建了一個規模頗大的布朗族生態博物館,介紹布朗族的歷史文化。要了解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布朗族,那就一定要到章朗來,這千年的靜謐古寨,擁有貝葉經卷的古佛寺,佇立千年的古茶樹都會向你訴說布朗族與茶密不可分的人生。
戶外探險
交通:從猛海縣城出發,穿過雲南省最大的壩子之一猛遮鎮,在猛遮鎮向南沿公路盤山而上,然後行駛在巴達群山之中,距離猛海70公裏的地方便是章朗泰的寨門了。
食宿:章朗村裏面,沒有對外經營的飯館,可以在村民家裏一起食宿,當然,要早些定好,不然家裏不會準備足夠的飯菜,走時適當的付些費用給主人家。另外,章朗博物館可以住宿。條件也是比較簡單的,在房間的地上有墊子,最好自帶睡袋。在村外不遠的小學校旁邊,有一個很小的攤子,早上有米線賣給來上學的孩子們,味道比較一般,而且主要只是在早上時段賣如果九點多之後,很可能就沒有了。
雨林深處的桃花源
紅 駿
帶有露水的芭蕉葉在微光中亮晶晶地呈現出些許紅色,厚厚的晨霧繚繞在周邊的山坡上。山巒層層疊嶂,樹影在霧氣中時隱時現。曼旦村的竹樓就被掩映在這霧氣蒸騰的壩子裏。徒步登上旁側的小山,能俯瞰整個寨子,山頂有—佛塔和—佛寺。通過“宇謝千達山頂塔”修建的歷史,能了解整個村莊的歷史。此塔原建於傣歷522年,公歷11 60年,那 時“叭真”任這裏的召片領(皇帝),有一批哈真百姓來此地建村寨,並命名該地為“猛宇謝達”。據說後來森林裏有大蟒蛇出沒,這裏即刻變得荒無人煙,隨後猛臘土司和磨歇土司同去邀請兩位能人,名為“達嶺,達董”,才將蟒蛇制服。時隔很久才有人回遷至此。傣歷1366年,即公歷2005年,曼旦村長“波光叫”和佛寺裏的“帕皮枯香”組織全村男女老少齊心協力,重建了此塔。
徒步雨林覓野象
曼旦在離開公路二十多公裏處的山谷中,這裏常有野象的痕跡,村口標牌上下兩行明示:野象出沒,行人註意安全。由於日久標牌有些破損,‘象’字殘缺,乍一看容易誤讀為“野人出沒”。不過在後來的叢林穿越中,跟隨大象的足跡,我們自己倒是做了回野人。
村長家親戚,窈窕的老撾女孩要坐拖拉機去雨林附近的田地裏搭豆架,我們也就順便搭車前往。老撾女孩聽不懂漢話,但是卻可以和同伴用傣語交流。我們要去的雨林就在她們幹活的田地背後。顫顫巍巍跨過一條小河上圓木搭就的小橋,我們沿著河道徒步進入雨林深處。一路上隨處可見大象踏過的痕跡,泥濘的路上一個個大坑顯然是大象的腳印,被劈斷的樹枝,倒在地上的芭蕉葉,好像大象剛剛經過。林中還不時可以遇見大象的糞便,直徑有幾十厘米長。
林中多參天大樹,闊葉植物纏繞其上,巨大的板根在小道邊延伸得很長。樹幹上壯觀的蟻群列成一線正在搬家,每只螞蟻身上都扛著一粒球形物質,似乎是自己家的“行李”。橫在地上的朽木中生出朵朵橙色的木耳,在樹間漏下的陽光中顯得色澤異常鮮艷。芭蕉花重重地垂下,我們隨手摘了兩個,晚上做成一碗芭蕉花燉紅燒肉罐頭,這也是當地的一道傳統菜肴,芭蕉花很嫩,口感好似很小很薄的筍片,帶有肉味,和紅燒肉在一起味道更加鮮美。
擊水打漁
曼旦的不少人家都以打漁為生。在村中經常可以看到老者坐在門口手工編織魚簍,他們先將竹子劈成極細的條狀,每條寬度都很均勻,再進行編織。老者編得很細心,連側邊的拉手都編成好看的紋樣。這樣的魚簍每天只能編兩個。
另一戶人家則在摘魚。雪白的漁網掛在老宅樓下,上面密布剛剛捕獲的小銀魚,一對傣族夫婦正耐心地從上將小魚一一摘下,不久就攢了滿滿一大盒。他們捕魚的方式很特別,漁船行駛到水中央,下好網後,漁夫用一根很長的竹竿在兩側猛地擊打水面,聲響很大,同時激起極高的水花,很快魚兒就應聲落網。
全能人物波罕丙
村長隔壁的人家正在制作象腳鼓,在他家的木閣樓上我們認識了波罕丙,他正在用電烙鐵往象腳鼓上烙印花紋。墻上貼著象腳鼓的手繪圖,同時也掛著他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的牌匾。他制作象腳鼓的手藝在遠近是聞名的,經常有人前來找他定做。他不僅是個手工藝匠人,還是村裏的舞蹈老師,教授象腳鼓舞蹈和傣拳。每天晚上九點開始,在村中心的小廣場上,波罕丙組織四十多個村裏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排練。這個村子每年在猛臘的舞蹈比賽上都拿冠軍,波罕丙從七歲開始就練習傣拳和象腳鼓,今年已經46歲了,他稱自己頂多再教五年,現在正在培養他的兒子做舞蹈老師,但感覺兒子的魄力和號召力還是不夠。波罕丙除了手工藝者、舞蹈家,傣拳師傅等多重身份外,最近又添了一個新職業,在村口聯合其他三家人一起開了一家燒烤店。這是一間古樸的茅草屋,很有武俠中打尖兒的山野客棧的感覺。四面都是半墻,坐在裏面隨時能看得見風景。波罕丙希望旅遊的人能多來些,這樣燒烤店的生意會更好。而我們則擔心更多人來會打破曼旦的寧靜,到時候還會有野象光臨嗎?
交通:從景洪前往曼旦的路線是:景洪-曼龍勒-猛臘-曼旦。曼旦在離開公路二十公裏的壩子中,此段為土路,路況差,雨天泥濘濕滑,最好租面包車或者越野車前往。在景洪租面包車價格為300元/天。
住宿:在村中別指望找到有床鋪的旅館,入鄉隨俗,在竹樓裏打地鋪,睡大通鋪。村長家可以住宿,住宿費一晚20元。
飲食:村口波罕丙的燒烤店可以做飯,都是當地的傣族特色飲食。村中心廣場旁有家小店,可以在此解決早餐,米線五元一碗。
未被識別的族群
曼邁新寨
村寨:嘎灑 鄉曼邁村新寨
采訪目標:阿克人
撰文/韋娜 攝影/謝罡
特別鳴謝/西雙版納遊學俱樂部
在瀾滄江下遊至湄公河上遊流域,除了世居的傣、拉祜、布朗,基諾等12個民族外,還有個未識別族群的阿克人(也稱克木人)。阿克人自古居住在西雙版納至老撾北部邊境地區,是古高棉的支。其內部又分為“克木泐”(西雙版納土著),克木老(老撾遷入),克木交(越南遷入)三個群體,主要分布在猛臘縣南臘河、南亮河,南滿河,南俄河兩岸,以及景洪市嘎灑鄉曼邁村公所的老、中、新寨,總人口僅兩千多人。
阿克人在歷史上曾有過強盛時期,曾在猛臘縣尚勇的天峰山一帶建立過強大的王國,開采磨歇井鹽暢銷老、越、泰、緬各國。至1950年,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阿克人長期從事山地農業,刀耕火種,生產力水平低下。他們一直在山裏居住,建築為高腳式竹樓或四壁著地的平房,茅草蓋頂,竹笆圍墻。部分阿克人遷到平壩後,建傣式竹樓或瓦房居住。
特立獨行的族群
6月的版納已進入雨季,雖然大雨磅礴,我依然沿著瀾滄江,尋找阿克人的蹤跡。終於在景洪市曼邁村找到了新寨,而在村口避雨的時候,巧遇村子的組長(村長)二門,我們就在村口的小賣部,與村長閑聊起來。“現在的阿克人已經很少,由於與外界接觸,很多文化開始融入進來,阿克文化慢慢流失。我們阿克人一直很想形成自己獨立的民族,只可惜以前阿克人沒有文化,認字的人太少,所以錯過了主動跟國家爭取成為獨立民族的機會。”二門村長很懊惱地對我敘述著。“阿克人的寨子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的,平均二十多年搬一次,現在住的寨子是1991年搬的。我們根據山裏的地形變化推測出祖先寨子的變化,現在知道的有四十多個地形,寨子共搬了41次。中寨現在有44戶,新寨有25戶,老寨在山裏,要走很遠,有59戶。我們與哈尼族宗教,信仰都不一樣,由於我們阿克人人口太少,國家不承認我們這個民族,最後把我們歸到哈尼族,如果你要想了解我們這個民族,你可以在我們結婚,過年時來,就能明白了。”
一直到下午四點,雨還在下,我們只能打著雨傘,在村長的陪同下開始逛新寨。“你要了解我們了,你會發現阿克人跟布朗族,還有其他民族是兩回事。我們有自己的語言,別的民族聽不懂,也不會說我們的話,可他們(傣、布朗、基諾族等)的語言我們不但會聽,而且會說。我七歲的時候,我爸爸四十多歲,我們 的民俗都是要包頭的,用黑色的布把頭包起來,大人小孩都要,現在很少人包頭了。我小時候穿的是大喇叭褲,褲角有60公分寬。”村長邊說邊打著手勢給我看,提起兒時,村長眼裏充滿柔情與懷念。“我們老人一直傳下來的風俗,阿克人結婚了不能離婚,而別的民族是可以離的。還有我們自己本村寨的大門,跟哈尼族不一樣,不要看外形長得像,可我們是雙線叫魂。”對於阿克人歸屬為哈尼族,村長有著自己的見解。
阿克人的靈魂
龍包頭是阿克人的祖先,阿克人每個寨子都有龍包頭,一直延續至今,龍包頭必須姓龍,由村民選出。龍包頭一般在30歲左右當選,一直當一輩子,世襲制。龍包頭管理著村子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在傳統節目,重大活動會出來主持,給剛出生的孩子取名等等。村子裏如果有關系不好的住戶,可以考慮搬遷,但搬遷之前要選出一個龍包頭來。
如果龍包頭是阿克人的依托,那麽龍包門就是阿克人的靈魂。每個寨子的最高處,都有一座龍包門,龍包門是由木頭搭建而成,要在村子的高處,旁邊必須有樹。龍包門每年從村子裏往外依次遞增新建。每年4月份都要在龍包門舉行隆重的建新門儀式,全村老少都要來參加,殺雞宰豬,每家每戶都出錢出力。儀式結束後,全村人在龍包門聚餐。
龍包門門框上方中間處掛著一塊豬骨頭,門框兩邊還擺放著木頭刻的小鳥,長刀,槍等圖騰,村長也解釋不出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只說祖宗一直這樣掛的。阿克人走龍包門的時候也很小心,即便是打柴歸來,也得彎腰而過,以免柴火碰到門筐上的圖騰圖案,不吉利。
阿克人世代沿襲著不能與傣族通聯的習俗,他們覺得與傣族結婚,靈魂會被水沖走。阿克人甚至還有自己的年歷,與漢族的新歷,老歷時間都不一樣。阿克人而今只能靠種甘蔗,水稻,茶葉維持生計,人年均收入約兩千元。阿克人還有本民族的服飾,姑娘的服飾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在走訪村子過程中,雖然村長全程陪同解說,但我了解到的阿克人的文化也只是很片面,還未能更深入地了解這個神秘的群族。盡管很多外來文化開始融入阿克人的生活,但阿克人依舊艱辛地固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和維護著自己民俗文化,但願這異族的風情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與關註。
戶外探險提示
交通:從景洪翻新寨為二級公裏,約一百公路,新泰就在公路邊,比較好找。
食宿:老鄉家可以住宿,食宿約40/天。
時間:每年的7—8月份,有一段時間阿克人是不允許外人進寨子的,如果這個時間段到寨子,最好先咨詢一下。每年的11月初,是阿克人自己的新年,所有的民俗活動都在新年的時候舉行。
註意:進入寨子的時候,最好找向導。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