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索·觀念平台-找回失去的童年

日前因為和同學玩鬧、互摸性器的小二張姓學童,被老師在全班面前連續甩九個耳光,打到面頰潰爛。老師對這位「行為偏差」學童的矯正手段,獲得一派家長支持,學校也未給予老師適當懲戒,事件發展是男童轉學。

 在兒童節前夕,這則新聞顯得格外諷刺,它不僅點出校園「零體罰」仍流於空談,同時顯示老師無力面對兒童性意識萌芽。

 兒童生活在成人構築的世界,現實生活中,包括:各式媒體、網路、電玩遊戲、廣告、商品展覽習慣以「性」做為招徠手段;同時,色情、暴力的影像也隨處可見,這使成人後台生活的陰暗面,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小孩面前。

 大人未過濾訊息做安全把關,懵懂的孩子自己摸索,在心智與價值觀發展出現偏差,責任是出在教師和父母。使得兒童對性的態度偏差、對暴力麻木不仁。在性別認知上,男孩很容易學得支配女性的態度,女孩認同柔順、取悅男性,要有芭比娃娃的身材標準。目前,國外還出現一款電腦遊戲「Miss Bimbo」,目標是做豐胸手術和嫁給億萬富翁。

 盧梭認為:「童年是人類生命最接近自然狀態的階段。」當代兒童和大人的區隔愈來愈小,從事童年研究的學者因此喊出「童年之死」及童年的消逝。

 英國在近年針對有十八歲以下孩子的父母做調查,一一七○受訪者超過半數認為,現在的孩子在十一歲就已告別童年。在調查中,英國的父母及教師反映,網路世代的兒童要求更多的自由,以及獲得和大人一樣的待遇,教養難度增高。在西方的小學校園,學童酗酒、吸毒、暴力和性行為的反社會比率都逐年上升。在台灣東部的原住民社區,逃學的小男生人手一瓶米酒,喝到醉倒的情況也常見,學校雖然知道,卻不願面對。

 孩子們提早結束童年,很大原因是父母刻意造成的。經濟能力尚可的父母投射本身的職場焦慮,為了加強孩子在同儕的競爭力和心智發展,從幼稚園階段就讓他們超齡學習。成人的競爭也強化兒童在各方面相互評比。

 孩童成人化以及熟諳電子科技並非完全負向,例如,美國資深專欄作家史蒂芬.強森在《開機》一書就主張「孩童因為經常受到新科技和各式媒體的刺激,大腦會發展出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有教育學者認為,父母及教師應該鼓勵孩子運用科技知識,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

 每年的兒童節,台灣的兒福團體都會公布一份「兒童快樂指數」調查報告,其中,在家庭生活部分的分數最低,原因是不受父母肯定、常被責罵等。即使在分數較高的個人身心部分,很大比例學童也有「這個世界少了我也沒關係」的感受。

 每一個世代的兒童生活不一定都快樂,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情感都有其獨特性。維也納童書作家克麗絲汀.諾斯特林格說:「我的童年非常快樂且不快樂,但重點是別讓童年的回憶在生命中消逝。」

 內政部決定明年的兒童節恢復放假,理由是「兒童是國家的幼苗、主人翁」。在此時刻,除了短暫的假期,不必寫作業,大家不妨想想,如何還給孩子一個健康、完整的童年吧!(作者為作家)(收藏自 2010-04-02 中國時報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