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五四已經死了,讓我們下半旗誌哀,且列隊向她致敬。雖然她的孩子們,德先生與賽先生,已經漸漸長大,雖然她的第三個孩子,白話文學,已經活了40多歲,可是五四她自己已經是死了。至少至少,在現代文藝的金號銅鼓聲中,蒼白的五四已經死了,已經死了好幾年了。蒼白,而且患嚴重的心臟病。當胡適之先生在南港倒下,中國新文學史的第一章便翻過去了。寫第二章的幾枝筆,握在40歲以下的一代。五四固然也有零零落落的幾個遺老,可是那幾枝禿筆已經無能為力,最多最多,每年到了今天,回憶一番罷了。他們的筆,只能為第一章加幾條註解,不能寫第二章的大標題了。五四死了。新文化的老祖母死了。讓我們下半旗誌哀,且列隊向她致敬。

然後我們將升起現代文藝的大纛,從她的墓前向遠方出發。我們如此將她埋葬,並無半點不敬之意。因為,她委實已經太老太老了,雖然還有那麽多孩子那麽迷信她的青春。現在我們正正式式而且幹幹脆脆地為她舉行了葬禮,這一代的青年們便不能再存任何依賴的心理,而現代文藝的大軍進行曲,在悲戚的挽歌之後,將顯得更加的洪亮而且震耳。

五四有她的時代意義,在文學史上,她也將常保她的歷史地位。五四最大的成就,仍是語言上的。五四文學最大的成就,也是語言的解放,而非藝術的革新。梁啟超、王國維、胡適,打破中國文學的儒家傳統,把更接近口語的小說和戲劇,提高到與詩相等的地位。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的豪舉。從西洋文學史的演變看來,每逢舊有的文學到了僵硬甚至腐爛的時候,便有幾個先知先覺的青年作家出來,把老文學浸到新語言裏,使它再度年輕,發育,而且成熟。文藝復興的但丁,浪漫運動的華茲華斯,現代小說的海明威,現代詩的艾略特,莫不如此。可是上述四人和胡適有一個基本的差異,那就是:他們不但放逐了舊文字,抑且創造了新文字,不但是語言的革命家,抑且是語言的藝術家。胡適做到的只是前者。口語,在它原封不動的狀態,只是一種健康的材料而已。作家的任務在於將它選擇而且加工,使它成為至精至純的藝術品。西洋的新文學運動,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的領導人物,既是革命家,又是大藝術家。然而胡適不是一位文字的藝術家,他欠缺藝術的氣質和才華,他寫不出《神曲》、《水仙》、《永別了,武器》或是《荒原》,這種作品,要靠現在寫第二章的幾枝筆,才寫得出來。

五四的作家們,曾經大聲疾呼,要推行西化。可是他們的認識趕不上他們的口號,在藝術和音樂上,他們幾乎不知道印象主義是怎麽一回事,不知道莫奈和德彪西以後發生了什麽。在詩上,他們幾乎不知道象征主義以後的歐美詩壇,自由主義的作家們,似乎只知道浪漫主義,只知道雪萊和歌德。左傾的作家們,似乎只知道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只知道左拉、高爾基、易蔔生。他們在文藝上的西化,是不夠徹底的。

西化不夠,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再估價也不正確。左傾作家們要用階級鬥爭的批評眼光去看我國的偉大傳統,其偏激失實固不值一論。其他的作家們,也或多或少地盲目地否定了傳統中的某些精華。在改造社會的熱忱之中,他們偏重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忽略了美感的價值。胡適熱衷於白居易的社會詩,而“最討厭秋興一類的詩,常說這些詩文法不通,只有一點空架子。”在中國的文學之中,胡適不能欣賞杜甫的佳妙;在西洋的文學之中,他的不欣賞艾略特,自是意料中的事。他偶聽葉公超先生說起,艾略特好用典,便以為艾略特在復古。他不曾明白,艾略特所以成為西洋現代詩和詩劇的巨匠,原因之一,便在於他的調和現代口語和古典文字。

五四的作家們,就在這種左右皆不逢源的半真空地帶,企圖建立中國的新文學。大致上說來,他們是失敗了。不錯,他們成了名,可是在藝術上並沒有成功。英國的文藝復興成功了,一半因為喬叟、魏艾特爵士、塞瑞伯爵等作家,先後把法國和意大利的新文學介紹到英國去。可是五四的留學生們並沒有努力介紹西洋的,尤其是現代西洋的文學。在美國多年的胡適先生和林語堂先生,現仍在英的陳西瀅先生和淩淑華女士,留法回來的蘇雪林女士,似乎完全不曾留意這些國家的現代文藝。有的非但如此,還在誤解之余,攻擊國內的現代文藝運動,或者予二三流的作品以溢美之辭。久居國內的羅家倫先生,竟也寫起舊詩來了。這些五四人物,都曾是青年敬佩的偶像,也曾是我高中時代的可羨目標。在某些方面,今日我仍然敬仰他們。我對他們的失望,是從整部新文學史的觀點出發的。

然則這一切不是很清楚了嗎?五四的新青年們,死的死了,老的老了。身在大陸的幾位,更是“我躬不閱”,遑恤文學?舊的時代已經完全過去。中國新文學史的第一章已經寫完,胡適的逝世只是最後的一個句號。第二章已經寫下了緒論,但仍留下大片的空白,等我們去飛躍。敲馬齒的朋友們,舉起我們的筆來!

1964年4月15日(《文星》第七十九期)

【點評】

余光中(1928—),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福建永春人。余光中被稱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1954年與覃子豪等創立藍星詩社,主編過《現代文學》和《文星》,參加現代派詩歌的論爭和鄉土文學的論戰。出版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余光中詩選》。余光中的散文在臺灣堪稱一絕。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焚鶴人》、《聽聽那冷雨》、《青青邊稔》、《橋跨黃金城》等。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嶺上》,評著有《梵谷傳》等。

《下五四的半旗》:偉大的、充滿勃勃生機的五四,在詩人的眼中卻已經死了。五四運動中思想與文化的諸多幹將已經逝去,他們的離開宣告了五四的一個階段的終結。而五四所開創和提倡的革新精神則得以保存,現在回過頭來看五四時期的革新,其實更多的是只停留在口號中,甚至是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沒有深入其思想的內在實質,有時甚至是對概念的曲解。對於傳統文化的一概否定也是缺乏客觀和歷史的眼光的,是片面和偏激的。但是,畢竟五四運動以無畏的精神終結了一個舊的時代,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繼承五四精神的責任就落在了後來人的身上。

Views: 5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