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 1

一、崇高與抽象表現主義

盡管抽象表現主義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個世紀,但關於這個複雜的流派一直缺乏某種有說服力的理論闡釋。不僅對於公眾來說,抽象表現主義的欣賞和接受是困難的,即使對於藝術史和評論界,抽象主義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是含糊不清,而在抽象表現主義畫派的畫家內部,也存在不同的風格和觀念。抽象表現主義大致誕生於1943年,終結於二十世紀60年代。從它誕生之日開始,它就一直伴隨著冷戰期間美國文化與意識形態在本土文化身份確認中帶來的強烈焦慮感。這是抽象表現主義一直遭到普遍誤解的地方。畢竟,抽象表現主義帶給了美國現代藝術的第一份世界性的榮耀,這也是這個流派的理論締造者格林·伯格的主要目標,它成為公眾對這個流派接受的起點和可能性。

但抽象表現主義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的接受和解讀的各種可能性,而在於抽象表現主義本身具有的「事件」的性質。這個時間的性質,就是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紐曼(Barnett Newman 1905-1970)稱之為「崇高」的事物。它徹底從連續的歐洲美術史中抽身出來,打斷傳統藝術的對「美」的理解,標誌著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探索的方向。

這個方向就是:藝術從此與「優美」沒有關係,「崇高」才是今後藝術最重要的賭注。
紐曼用「崇高就是現在」這個赫然的標題概括了整個事件,在理論上將抽象表現主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甚至超出了抽象表現主義的框架。畢業於紐約城市大學的哲學系,身兼評論家、辯論家和畫家,紐曼的出色的理論素養和犀利的文筆讓他在這個流派中最具實力去反思和總結抽象運動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複雜性。他不僅是這個藝術運動的觀念和理論的塑造者,同時是超越這個流派的最出色的實踐者之一。1948年開始,他的成熟風格的作品完美而准確地體現了他「崇高」的「繪畫主題」。這啟發了利奧塔對「後現代崇高」的藝術精神的發掘,他與利奧塔後期的對康德崇高理論在後現代語境中的重新解讀產生了呼應。

崇高概括了抽象表現主義這個事件的意義和影響,但這種崇高並非古希臘的或者德國古典哲學意義上的崇高,它實際上經過了美國本土經驗對崇高體驗的轉化和重新闡釋。而這種對崇高的新的解讀最終不是證明人的主體性和理性的偉大,恰恰是在崇高中體驗到主體的有限性,從而對未知與到來的事物保持著敞開與敏感。紐曼的作品本身就是這種現代的對古典崇高的轉化方式。紐曼對崇高的探索伴隨著整個抽象表現主義的誕生和消褪,它與紐曼的繪畫思考構成了一種相互影響的共生關係。抽高不僅提供了一種理解抽象表現主義的方式,同樣,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實踐也提供給紐曼一種「繪畫是什麼」的不斷追問。利奧塔在《力比多經濟學》《關於康德崇高的分析課程》以及《非人》等作品中系統而深刻地挖掘出崇高和先鋒的姿態之於現代和後現代的意義。

抽象表現主義對崇高的重新激活具有一系列深遠的意味:

首先,抽象表現主義的「崇高」和猶太教禁止偶像崇拜及聖像畫1有著內在的深刻的聯系,它和二戰後法國當代哲學有著內在呼應。這主要體現在猶太資源在二十世紀的哲學和藝術中轉換。抽象表現主義陣營中兩大主要的藝術家紐曼、羅斯科(Rothko) 都為美國籍猶太後裔,實際上他們的作品從早期到成熟期,都體現出對形象/具象的抗拒,這無疑與希伯來傳統的禁止表象有著內在的深刻聯系。維希留(Virilio)談到二十世紀納粹的實驗精神與現代藝術的實驗精神的關係時,頗有用心地寫道:「也許在這時,我們值得回憶起德國詩人保羅·策蘭在1970年自殺身亡,和畫家馬克·羅斯科在紐約自殺是同一年」2。作為二十世紀兩大重要的猶太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表現出二戰和現代文明留下的創傷。羅斯科對人類的狂喜、悲劇與宿命的哀悼感籠罩著深厚的猶太情緒。宗教感實際上從未從羅斯科和紐曼的作品中消失,即使後期紐曼強調「崇高」與懷舊的史詩、傳說沒有關係,他們作品的題目,也多數以《亞伯拉罕》《阿克琉斯》《十字架之站》《太一》等命名。有趣的是抽象表現主義與稍後的法國當代哲學對猶太資源的發掘形成一個呼應關係。這包括猶太哲學家德里達對光、圖像、暴力的譴責,猶太哲學家列維納斯對不可表象的他者面容的強調;哲學家利奧塔從早期的《形象、話語》一書中就將不可表象的形象(figural)作為對西方理性的再現的暴力,它奠定了利奧塔畢生對抽象表現主義的濃厚興趣。即使是抽象表現主義畫派中的行動畫派波洛克(Pollock),也深受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榮格)的影響,用潛意識支配的行動作畫。同樣作為猶太人弗洛伊德,他的潛意識理論一開始就與猶太教的文字優於形象的傳統相關。3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1 摩西十戒第二條規定不可雕刻、跪拜和侍奉任何偶像

2 Paul Virilio: Art and Fear,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P.17

3 具體的論述可以參考《利奧塔讀本》中的《排除形象》,Basil Blackwell出版,第69頁;同樣,德里達在《論文字學》的《弗洛伊德與書寫舞台》中對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具有書寫一樣的活動方式大為贊賞。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