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從形象到類像——關於當代審美觀念的轉換 6

單一的話語(即羅蘭•巴爾特講的「命名與價值判斷同一」的話語邏輯)成為眾聲喧譁,多種話語被並置在一起,不再是以一種為主,而是對等地和平共處。不同價值體系的話語被並置在同一文本中,各自消解掉自身的統一的確定性的內涵。過去的種種邊緣性話語也都希望有自己的話語權,其中的意義也只決定於如何被複製,如何被拼貼、放大、縮小、湊集。「何為本源」?「何為原本」?再也無法找到。結果,自然混同於人工,人工混同於自然,世界的一切就無非只是類象,人們也竟然只會享受這既非自然又非人工的類像了。可謂「天下無淨土」。

 

而人們的「享受」,無非是為看而看。我們知道,過去是為把握本質而看,因此事實上是一種「讀」。現在卻只需要看不需要想。因而不再是求知而是好奇。西方學者有一句名言:商品拜物教的最後階段是將物轉化為物的形象。確實如此。在當代社會,一切東西假如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就一定要設法讓人能夠看到。因為人們只有看見才會愉快。在這背後,是一種物的佔有欲望在起作用。它在激發著人們的消費欲望。「人已經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造物的世界」(弗洛姆),它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人類的消費需要,為了使這過剩的「人造物」能夠被推銷出去,就只有通過無限地「撐大」人類的消費需要的胃口的途徑來解決——這就是物的形象的出現的原因之所在。例如在廣告中的商品分形象就並非反映需要,而是構成需要。是把顧客的幻想包裝起來,然後再賣給顧客(其中極端的情形是先把商品的真實意義掏空,然後讓商品的形象乘虛而入)。同時,世界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使得人們的實際消費能力根本無法達到或者起碼是無法全部達到了。於是,人們轉而以幻想的方式去佔有之。

既然追求不到「幸福的感覺」,那麼干脆就去追求「感覺的幸福」。而從心理需要的角度看,這種從「幸福的感覺」到「感覺的幸福」的轉化也有其根據。在傳統社會,由於生產與消費、消費與需要之間的一致性,人們出現的是維持基本需求的簡單需要,在當代社會,由於生產與消費、消費與需要之間的逆反,人們出現的卻是對於需要的需要這樣一種複雜需要、超需要。在傳統社會,是對於基本需要的滿足,一旦滿足,就停止發展,甚至人為地回到開端並重新開始發展。在當代社會,是對於需要的需要的刺激,結果一個需要刺激另外一個需要,並且不斷地循環推進,最終干脆以虛擬的需要取代現實的滿足。有學者把這種現象歸納為:前者是飢餓產生食物,而後者是食物產生需要。很有道理。因此,不斷地好奇就成為當代審美活動中的重要追求,以至大美人像竟會比《蒙娜麗莎》更耐看,攝影也比繪畫更受歡迎。

我們經常說,當代審美文化的一切都是從視覺開始的,也是通過視覺維持的。對於視覺經驗的好奇、體驗、消費、描述,是當代文化的重點。這視覺停留在對表層生活的複製上,不是某種形而上觀念的轉述,觀念深度、情感深度、社會深度都煙消雲散了。例如現代空間給人的經驗就是視覺方面的經驗,通過對於這種視覺經驗的把握可以發現一種全新的經驗方式、全新的意識形態框架。時裝表演也如此,它標誌著靈魂消失之後的表面化,是當代最好的美學文本和烏托邦寓言。制造時尚是它唯一的使命。至於是否實用、是否可以穿著、是否可以穿出個性之類問題,在它是根本就不加考慮的。在這當中,人類與世界的聯系開始為時尚所左右,人成為服裝的一部分,高貴的靈魂則干脆被懸擱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為觀看活動所取代。似乎豐富多彩的是時裝,而不是人。於是,人淪為衣架。至於那些「各領風騷三五天」的影視明星、體育明星,事實上也只是一種視覺方面的時尚的代表而已。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