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之·興、觀、群、怨:中華美學精神管窺 中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社會所需要的人就是遵守規范的人,忠君孝父。《禮記·經解》中說了孔子對詩、書、樂、易、禮、春秋六經之作用的看法:「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故詩之失,愚」;「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這就是孔子詩教中所謂「思無邪」、「歸於正」之意。顯然,從「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到「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再到「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孔子的「興觀群怨」論由全面的審美功能論走向了片面的工具論,導致了中華美學精神的一次資源浪費。

以「詩可以興」為首位:遮蔽不了的審美真諦

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問題又回到「興、觀、群、怨」原初論述本身,會發現期間經歷了一次解構與顛覆,就是說,「興觀群怨」論其實本來就內含反工具論的指向,因為,「興觀群怨」論的全面的審美功能不是一種外在拼湊,而是由內在的結構所決定的,就是說,從內在結構說,「興觀群怨」論本來就沒有把工具論置於首位,審美情感才是「興觀群怨」論的首要結構因素。可以說,將審美情感作為審美對象(作品)的首要結構,這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第二大貢獻。

事實上,「興觀群怨」論的原初文本就是把「詩可以興」作為四個「可以」之首的,闡釋者不應妄自倒置。當然,這裡又涉及對「興」的理解問題。關於「興」的解釋是有難度的,朱自清先生說這個問題是「纏夾不清」,「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越說越糊涂」。盡管如此,依據邏輯和實際使用,還是可以求得一定共識的。比如,將「興」解釋為詩的起句、起情、譬喻、托喻等意思,當然符合詩經六義之說。但是,此處如果只是指寫詩的手法,為什麼後面的觀、群、怨都是指功能與效果呢?這在邏輯上就有問題。

而從詞義上說,「興」的本義為興起,引申為人的情感的激發。《孟子·盡心下》中就稱聖人為「百世之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這裡的興起就是因感動而奮起。《世說新語·賞譽》有一句是「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這裡的「興會」就是指高興的情感。

而在寫詩與讀詩的過程中,興起的主體是人,而人在精神生活中的興起當然是精神本身,而不是生理活動。就是說,「興」只能是一種情感的興起、興會、興發感動,而不只是一種創作手法。由此,後來者言詩,對「興」的理解和重視遠超過六義中的「賦比興」之含義,例如: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曰:「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其「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就是指作品之華美來自於人的內在情性,由此才有叔夜(嵇康)性格豪爽,故文章「興高而采烈」,興高即情感高漲,采烈即辭采犀利。

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在說過「詩者吟詠情性」後,馬上接著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這裡,「吟詠情性」無疑是「興趣」的基本含義。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