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超:哲學為什麼不能是一門科學 1

【摘 要】哲學學者從未就哲學性質達成共識。近來以陳波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撰文強調哲學的認知屬性,甚至認為哲學實質上是一門科學。這種觀點忽略了哲學活動的復雜性。在當代,哲學活動具有謀生、改造、認知和信仰四種維度。維度不同,目標不同。根據伯林,哲學處理的問題既非經驗問題,也非形式問題,不可能是科學或數學。人類觀念活動是一個連續體,以人文和科學為兩端,哲學位於其間。在科學前沿、科學共同體的底層假定方面,哲學跟科學交織在一起;但在捍衛意義,尤其是把世界呈現為一個整體時,哲學在科學之外。訴諸人類觀念活動的連續性,無法有效證明哲學與科學同質性;相反,這一論證方式還會自我擊敗。


一、導言

「有時候每個職業哲學家都必須捫心自問:『哲學是什麼?』」柏拉圖、黑格爾等都曾給出過回答,卻「很少被接受」。最近一兩年來,國內學者密集地討論相關話題。如,陳波撰文指出,哲學是一項認知事業,是一門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為目標。因此中國哲學家應該向分析哲學學習,「少做宏大敘事,多做具體研究;少用修辭手法和材料鋪排,多構造一些翔實的論證」。孫周興卻認為,哲學已經進入到「弱論證、弱推論哲學的階段」,要「更藝術地思與言」「旨在抵抗技術」「保衛個體自由」。很明顯,他們的觀點相距甚遠。其他學者靠近陳波居多。如李紅相信哲學是「理智生活的女王、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最佳自我認知方式和科學之科學」。雷瑞鵬和邱仁宗認為,「哲學應該是一門系統知識」。成素梅回顧量子理論發展史後,認為科學與哲學會在科學變革的前沿領域和科學思想的交匯地帶相遇,揭示的也是哲學的認知特性。

比較有趣的是,郁振華從中國哲學工夫論入手,討論了哲學素養的三個層次:義理學說、窮理能力和哲學境界。前兩個層次可以說是一種知識,第三個層次卻是一種古典理想:「哲學之為生活方式或哲學之為生命的學問」。這一立場兼有陳波和孫周興的要素。本文立場跟郁振華相近。當然,這一立場並不新穎。亞裡士多德、西塞羅早已認為哲學既指一種「生活方式」,又指「對廣泛事物真相的追求」。但本文試圖提供一些新辯護。我將首先描述作為現象的哲學活動的四種維度:謀生、改造、認知和信仰;然後依據伯林三類問題的劃分,闡明哲學問題的獨特性質;接下來,通過科學與人文的不同來刻畫哲學活動的復雜性,這一復雜性尤其表現在,哲學活動既有澄清觀念的認知方面,又有建構意義、呈現整體和捍衛自由的體驗方面;最後將指出,當陳波等將哲學本質上視作一門科學時,他們錯在哪裡。


二、哲學活動的四種維度:謀生、改造、認知和信仰

哲學事業具有四種不同維度:謀生、改造、認知和信仰。絕大多數哲學工作者所做的事情,首先是謀生。古希臘哲學家未必能理解這個事實。亞裡士多德說,「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而驚異帶來的研究「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樂安適的種種事物幾乎全都獲得了以後」。柏拉圖看不起智者,一個重要原因是後者通過傳授哲學賺錢。可是今天的哲學工作者幾乎全成了智者,都通過哲學謀生。哲學不再是單純基於驚異在閒暇時所做的探索,而是基於指標體系在工作時間所履行的職責。在近代平權文化下,並沒有奴隸一心勞作,以養活另一些人專注於免費的文化活動。

文章來源:《哲學分析》2022,13(03)


本文作者:蘇德超,男,1975年3月生,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武漢大學弘毅學堂文科責任教授;武漢大學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珞珈青年學者(2011),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芬蘭《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ESCI索引)副主編。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