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超:哲學為什麼不能是一門科學 2

作為謀生活動,哲學構成一個經濟行業,進入社會經濟大循環。哲學工作者把教室和編輯部當成車間,把各種文本當成生產資料,提供課程、演講、論文、期刊和著作等產品,以滿足公眾的哲學興趣。哲學行業會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對教室和辦公室的需求會帶動建築業和物業,哲學印刷品的生產則會帶動造紙業和印刷業。就像大多數小眾行業一樣,哲學對經濟的作用並不顯著。在謀生時,哲學工作者關心哲學的經濟屬性,如哲學專業舉辦者擔憂就業率、哲學出版業操心期刊和圖書銷量。哲學類似於鑽石,是一種精神奢侈品。羅素就坦然承認:物理科學的「實用性是哲學所沒有的」。

但是,哲學不只是謀生。尤其是那些初學哲學者和胸懷大志者,他們認同泰勒斯的價值觀:從事哲學是為了追求更有意義的東西。泰勒斯能通過囤積居奇賺上一筆,但他寧願仰望星空。從歷史來看,更有意義者主要是一種改造活動。最好能改造社會;如若不能,那就改造人心;再若不能,至少也要改造觀念,讓我們回復到理智的平靜中。作為改造活動的哲學,尋求的是優化方案。

哲學作為改造社會的活動,其典型代表是馬克思和柏拉圖。馬克思批評過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柏拉圖相信,位與能應匹配。國家統治者務必具有特別的治理才能,為此要把年輕人集中起來訓練,讓他們成長為治理國家的儲備人才。並非所有哲學家都有政治興趣,一些哲學家希望排解肉體的痛苦和靈魂的紛擾。他們要改造內心世界,以便跟多變且不如意的外在世界相協調。希臘化時期的哲學家大多持這一理念。如伊壁鳩魯用原子論解釋所有現象,主張神不足懼,死不足憂;斯多葛學派相信世間萬物都遵循同一個世界理性,服從才是美德,聽話就是自由。在今天,還存在著一類獨特的哲學治療,通過邏輯和概念澄清消除煩惱,如彼特·拉伯。還有一些哲學家不願意受到理智的折磨,希望改造語言,或者改造關於語言的認識。如弗雷格、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相信,自然語言遮蔽了深層的邏輯形式,會誤導人,哲學問題(部分)根源於語言的空轉。為了消除問題,他們中的激進派要構造理想語言;保守派則滿足於讓語言回到日常使用。

謀生與改造作為哲學的外在功能,依賴於哲學的以下內在性質:知識和信仰。羅素說:「哲學……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靠近科學的部分提供知識,是一種認知活動。「哲學」的詞源義是「愛智慧」或「愛知識」,西方哲學的主流是理性探求。柏拉圖學園門口寫著「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擁有某種知識甚至是哲學探討的前設條件。從學科史來看,幾乎一切理性學科都有一個哲學來源。數學大致在古希臘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物理學的分離則要等到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此之前,科學家會自然地認為,他們在做哲學研究。「現代科學大多數就是從自然哲學中產生的」。笛卡爾心目中的哲學之樹由作為樹根的形而上學、作為樹干的物理學、動力學和倫理學共同構成。可以想見,用今天的「哲學」觀念去梳理哲學史,跟用歷史上哲學家的觀念去梳理,會有巨大不同。

哲學中的信仰活動跟知識探求關係緊張。對信仰來說,重要的不是知識確定性,而是方向合意性。把哲學活動當成一種認知活動,歸根結蒂也是一種信仰,並沒有確切辯護。以蘇格拉底為例。他告誡雅典人:「有可能神才真正是智慧的」,所有人「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在有限的肉體生命中要把時間分配到重要的事情上去,「所有那些恰好正確地致力於熱愛智慧的人,他們自己無非在一心從事赴死和死亡」。但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知識並不能告訴我們。蘇格拉底一心赴死,關於死後的一切益處,他並不確定。他承認,這些內容「對於有理智的人來說的確是不合適的」,赴死是「冒險」。行動由信仰激發。但信仰與知識間存在縫隙,需要蘇格拉底式的「冒險」,或者克爾凱郭爾式的「飛躍」。




文章來源:《哲學分析》2022,13(03)

本文作者:蘇德超,男,1975年3月生,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武漢大學弘毅學堂文科責任教授;武漢大學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珞珈青年學者(2011),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芬蘭《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ESCI索引)副主編。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