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6

這種樸素的心物感應觀深刻地影響著各民族的審美觀,在18世紀現代美學興起之前,甚至在19世紀的唯美主義之中,這種心物感應現象及其道德效果一直被認為是「審美」的一種形態。這就意味著,在對對象進行質料與形式的直觀之時,「並行發生」著一種心物感應現象,盡管表現主義們並不相信情感的心物感應的結果,但「表現」不是「審美」,審美一定是從對對象的統攝性直觀開始的,而藝術卻是從表現的衝動開始,這是藝術與審美之間的根本差異。並行發生的意思是,我們能從時間上說感知直觀一定先於情感體驗,因為情感體驗是由表象激活的,必須先獲得表象,但問題是,在獲得表象之後,是先產生了形式愉悅,還是先產生了情感感動,這是隨機而偶發的,是由個體的傾向與具體的境遇決定的。

由於在審美的歷史傳統中肯定了情感感動的審美性,因此,感動發生往往就是審美的發生,從美學史的角度來說,對形式愉悅的肯定要晚於對情感感動的肯定。

情感感動的發生經常被哲學家和詩人所描述,因而常常被視為一種審美狀態的開始,這個狀態的標誌是內心的激動與衝動狀態,是一種非理性狀態,這種狀態西方人用Enthusiasm這個詞來指稱:「Enthusiasm是一種強大而深廣的力量,它與精微的判斷力有關,是這個世界上最難被全面而確切地理解的東西……當心靈被幻象所吸引,緊盯著某些真實的對象或關於神的純粹幻覺的時候,當心靈看見或以為看見某些奇異或超常的事物時,它便會有恐懼、欣喜、困惑、畏懼、崇敬等諸如此類的情感,或因這些場景而異常激動,因而就有了某些廣闊的、震撼的(如畫家們所言)和非凡的東西。而這就是enthusiasm這個名詞的由來。」

在這個內涵中形成了這樣一個鏈條:「心靈」—「奇異之物」—「恐懼、欣喜、困惑、畏懼、崇敬等諸如此類的情感」—「對非凡之物的領會」,這本質上給出了一個關於審美的新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心靈的激動狀態以複雜的情感狀態的形式,被納入到審美過程中,由此,在對於審美經驗的具體描述中,諸如passion,affect,emotion和feeling等成為經常出現的詞。心靈的激動狀態, 也就是情感的感動狀態, 是不是令人愉悅的?這一點處在審美中的民眾毫不懷疑,而理論家的解釋是: 美學家們認為在情感體驗中,「當心靈觀察它自身和它的活動力量時,它將感覺愉快,假如它想像它的活動力量愈為明晰,則它便愈為愉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關係到情感上的感動為什麼是審美的。

在情感體驗這個層次上的審美,是反應與判斷的綜合體,affect這個詞在今天被稱為「情動」,是一種感知對象時的身心反應。這種反應有時候是積極的,是心靈在想像力的推動下,對對象進行主動的感知,從而主動地獲得一種感受,這叫做「體驗」。被動的情感是一種身心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但主動的情感卻像是一次合目的性判斷。

在作為審美的情感活動中,反應和反思往往處在一種複調的狀態,有一些情感反應自然而然地包含著意義,從而引起內心的感動與意味的共鳴,比如見月思鄉,睹物思人,會有一種慰藉發生;有一些情感反應會立即引起我們的想像而使我們神馳八荒,浮想聯翩,這裡會有一種自由愉悅;還有一些情感反應會立即引起沉思,形成有感而發的思考,當我們的思考把握到意義與價值之後,也會產生愉悅;有一些情感,本身是形而上學性的或者宗教性的,如救贖、解放、自由、虔敬、神聖,等等,這些情感像理念一樣發揮作用,它們可以被感受到,卻又是反思的對象,在把握到這種理念性的情感時,會獲得反思愉悅。這種情感活動,也就是把身心感受,自由想像與意義反思結合在一起的狀態,在現代的美學中,被稱為「體驗」。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