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水法:如何講鄉土中國的故事?上

唐代張志和跑到祖先之地湖州,在西塞山填了一首漁歌子,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篛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少年時代,覺得這詞大美,以平常的字眼寫出如此雋秀的詞句,日常慣見的景色有了無窮的詩意,但不覺得這景象有什麽的特別。其時,鱖魚雖然不常見,但都是溪水里自然生長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感覺世事要大變,曾想搜集一下家鄉西溪的事跡。一位故鄉朋友不以為然,說現在的西溪與先前是不一樣的,沒有必要追憶。料想不到的是,當時大體還在的那些歷盡滄桑兵燹保存下來的千百年城鎮的古時格局和建築,在不到三十年內,幾乎被盡行掃蕩,消逝得如昨日煙雲,乃至山河形勢竟也丕變,悠久的記憶一下子失去了現實的著落。故鄉成了他鄉,鄉音成了絕響。你擁有的只是一個永遠回不去的故鄉,它留存在你的觀念里,親切而渺遠。這時,只有在這時,人們才覺得更有必要把過去的山河歲月,人物故事,風俗習慣記錄下來,流傳下去。

不過,故鄉的故事太多,要說得到位切實,說得清楚有味道,卻也不容易。日常閑談,即興說去,隨處都是開頭,到時便是煞尾。如是編出一套書來講這些古話,那就得費一陣思量,下一番功夫。現在手頭這套《浙江歷史人文讀本》,它不單講浙江的故事,還要分門別類地講出來,皇皇八卷,從江山講到風情,從政治講到書畫,卻好不壯觀。執行主編陳野是少年同學,送我一套。放在案頭,幾回翻閱,想寫幾行字來壯行色,總是不知從何下筆。在電腦里記下了不少劄記感想,卻串不起篇章來。在這二零一五年的頭一天,看到新近發生的這麽多悲劇,便覺對不住老同學的情誼,於是又一卷卷地翻閱里頭的篇章。讀到方孝孺的故事,又感嘆起浙江山水如此壯美,人的誌氣又是這樣的高。朱棣當方孝孺的面處死他十族的親戚,輪到他兄弟方孝友就刑時,方孝孺淚如雨下。弟弟安慰他,人雖死,但仁義之魂依舊留在家山。大丈夫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氣,卻以至柔之親情為其根底。“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陸遊,寫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正是自然之理。浙江的人物,浙江的歷史就是這般的個性豐富,色彩斑斕。

因此,浙江的歷史,需要從多個層面來講。這套讀本不是中規中矩的史書,而是以歷史為緯的故事篇什,講了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白描了一幅又一幅的寫實畫卷,讓讀者從一個又一個側面來領略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一個場面,良渚遺跡又是一個場面;大禹是一幅畫卷,越國又是一幅畫卷;衣冠南渡是一個視野,臨安都城又是一個視野。盡管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大都為現代人所不知和遺忘,但它們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元素卻也是遺響猶存的。余杭、余暨和余姚地名之中的余,就是古代越語中的發語詞,就如烏傷、無錫和蕪湖之烏、無和蕪一樣。由此,人們也可以追思到這里的古代文明與中國乃至周邊國家文明的更為廣泛的聯系。

理解浙江文化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多種文明的匯集。綜觀世界史,最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文明皆是多種文化相互作用融匯而成的,且也是包納兼容多種文化元素的文明,遠的如古希臘文明,近的如英、美文明。在文明源流相對單一的中國,浙江卻以匯聚了多種文化源流而自成一體為其鮮明特色。自上古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此後或同時的百越,稍後的越國文化,佛教文化,不同時代南渡的中原文明,來自周邊的海上文明,累積層叠,洎乎近世,來自歐洲的文明更是呼風喚雨,推波助瀾,自我陶鑄。浙江歷史上各類人物輩出,正是這種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潛移默化的結果。扼制或消滅文化多樣性,是扼制社會發展的殺手鐧,除了維持專制權力,並無其他的積極意義。

今天重新審思這些歷史現象,以為一個國家只要保持自主的心態和立場,不同文明和國家之間的交流,始終就能發揮積極作用。譬如叢書中提及的明朝抗倭,實在有重新研究的必要。整個事件,固然有倭寇侵擾的事實,但其中也涉及當時正興盛的中國與東南亞一帶海上貿易。尤其一些從事海外貿易的本土商人也被視為倭寇而遭到剿滅。明朝政府的狹隘和怠惰,將領的貪功,最後以實行愚蠢之極的海禁惡政,禁止海外貿易告終,從而扼殺了沿海一帶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浙江歷史人文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初版;此文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15年02月25日11版);這里刊載的是未刪節的原文。見:愛思想2015-09-17)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