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體驗的親歷、本真和自明:生命詩學 5

是誰?是誰?是誰?
他敲著流水的小鼓,他敲著鋼刀的鋒刃
他敲著朋友那如紙的臉皮
是誰?是誰?是誰?
他敲著所有風中最簡單的風
他敲著自己的雙眼
他敲著天空的肋骨……
他敲著跌落的牙齒,他敲著失掉的鞋
在姑娘的翹望中他比老人更老
在老人的回首中
他比幼孩無知更莽撞
是一場沒有主人的斗爭
在眨眼的瞬間中他敲著瞬間中眨眼的永恆
激情或者風暴戰勝或者死亡
是誰?是誰?是誰?
他向四面的空中頻頻擊鼓!

——梁曉明《擊鼓》


梁曉明的《擊鼓》,以理性之思,叩問命運之神。人陷入永恆的困境,總想尋根刨底,尋找答案和出路。叩問蒼天叩問大地叩問內心靈魂,但是沒有一種回答是肯定的,沒有一種回答是絕對正確的。在相對"真理"中,生命失落了應答的回聲,正是這種充滿古怪的悖謬,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頻頻叩問,生命體驗便留下深沉激越的鐘聲和鼓聲。生命詩學因為命運叩問的追尋色彩和神秘回聲,而顯得更加搖曳多姿,撲朔迷離。


大陸九十年代的生命詩學,在很短時間內,便確立了自己遼闊的框架,而且以急劇的變化轉型標示了巨大的話語生機。前期生命詩學多從類群角度出發,整體性概括肯定群體正值生命,而後則全面導入生命形態深層究取(包括眾多"負值"層面),它鮮明地打上兩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體驗的純粹私人性,第二個特征是體驗的日常瑣屑化。

不能不承認,類群經驗與個我體驗有著巨大差異。類群是大我、是集團、是階層、是群體。經驗是親歷實證,較長時間的心理積淀物,它既指示個人某些心理軌跡,更多則代表某一群類的"心意""心相",它是高度概括化的心理熬煉。如黃燦然《一生就是這樣在淚水中》,其中幾節:


一生就是這樣在淚水中默默吞忍。

從黑暗中來,到白雲中去,
從根基裡來卻不能回泥土裡去,
一生就是這樣在時光中注滿怨恨。
一生就是這樣在時光中成害自身,
飛在煙霧中思考,在思考中沉睡,
在處心積慮中使靈魂傷痕累累,
一生就是這樣在火光中尋找灰燼。
就是這樣,用牙齒,用刺,
用一個工具挖掘一生的問題;
用回憶消愁,用前途截斷退路,
用春天的枝葉遮住眼中的恥辱。
一生就是這樣在愛被愛中不能盡快地愛。
回憶一夜千金的溫馨,把腦筋擰了又擰,
回憶稻田,擊浪,飛蛾,想一生就這麼失敗,
一生就是這樣在飽嘗與挫折中積郁成病。


黃燦然不提供具體細節,不鋪展過程,而選擇有代表性高濃縮的語像,來概括一生中的怨恨,尋找,恥辱,飄泊,自省,逃避,失敗等經驗。這種經驗的凝聚鑄煉是浪漫及現代主義前期的普遍方式。

于堅則不同了,它把體驗完全具體化,過程化,細節化。體驗作為生命某一時區的瞬間單位,綴連成過程的影像,如《墮落的時間》:"從某高處落下/垂直的/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間/通過水泥/釘子/繩索/螺絲或者膠水/向下/被固定在桌子上的書/向下/被固定在書面上的文字/我聽見它/穿越/光線/地毯/水泥板/石灰/沙和燈頭/穿越木板和布/就像革命年代/秘密從一間囚房傳到另一間囚房/那聲音/相當清晰/足以被耳朵聽到/又不足以被描繪/形容或比劃/不足以被另一雙耳朵證實/它停留在那兒/在我身後/在空間和時間的某個部位"

于堅體驗十一點二十分至十一點二十一分,一分鐘之內某一自由落體的聲音。物理時間只是短暫的六十秒,大約只夠寫幾十個字,但私人心理時間被體驗刻意拉長了,且被分割成眾多單位,有如一個慢鏡頭,放大全過程,容納和表達瞬間壓縮的生命。它改變了以往高度概括所遺留的弊端:粗疏和空隙,把那些被掩蓋的空白通過細致想象還給我們。

原載《詩探索》95.4期,入選《中國最新先鋒詩論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版)

延續閱讀:

奇思妙想視界·狄爾泰《體驗與詩》體驗的個體性(內在性)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論狄爾泰的「體驗」概念與間在解釋學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