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蘭溪·回到中國傳統的鄧以蟄美學 下

二、書畫與「胸襟」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成熟於30年代,明顯地表現出兩個發展階段:前期主要是提倡新文藝,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入世姿態;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研究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不再直接參與現實的文藝運動。」7鄧以蟄在中國傳統書畫的研究上,傾盡畢生心血。他嘗試用西方的哲學美學闡釋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試圖建立起以中國美學範疇為基礎的中國書畫理論體系。

在《國畫魯言》中,鄧以蟄說:「山水畫家最重要的兩個條件,就是胸襟和筆法。具斯二者,然後再講創造。」8這與蔡元培1931年發表的《中國之書畫》中有些觀點頗為相近。蔡元培也屢次在關於書畫的論文中提到「胸襟」的重要性:「畫有雅俗之別,所謂雅者謂志趣高尚,胸襟瀟灑,則落筆自殊凡俗,非謂不循規矩,隨意塗抹,即是以標異於庸俗也。」鄧以蟄認為,中國的畫家在陶冶自身情操上,和詩人是一樣的。
林風眠在按記中解釋了鄧以蟄的觀點:「作者大意:中國山水畫畫家,注重胸襟和筆法。要做一個畫師,須得讀破萬卷書,周遊名山大川,以資其筆……」鄧以蟄對胸襟的理解與蔡元培略有不同。他認為廣闊的胸襟意味著豐富的學識和開闊的眼界。

「胸襟」是古代的一個重要詩學範疇。最早用「胸襟」這個範疇的是宋代學者羅大經。他在文章中說:「李太白:『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二公所以為詩人冠冕者,胸襟闊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9羅大經認為,之所以李杜二人的詩被世人稱贊,是因為他們「胸襟闊大」的原因。清代文藝理論家葉燮將「胸襟」確立為一個重要的詩學範疇,他的兩位弟子沈德潛和薛雪又將他的理論進一步闡釋,從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沈德潛作為格調派的成員,非常重視創作主體的修養。

從「胸襟」引發出中西方繪畫不同的點,即中國繪畫注重情感的表達,西方注重形式與透視的科學。正如林風眠所言,西方藝術由於形式上過於發達,而精神的表現又比較匱乏,因而把畫家自己變成了機械,把藝術變成了印刷品。

鄧以蟄、林風眠和蔡元培對於中國書畫未來發展的思考也頗為一致,即中西互補,短長相符。有趣的是,東西方藝術形式剛好是互補的。而東方因為形式上過於隨意,有事不足以表達情感需求,因為把藝術變成消遣之物。

東西方在藝術中所重視的範疇不同,源自於美學精神之不同。中國是意象的世界,西方是實體的世界。中國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西方是主客二分的世界。唐代畫家張璪論中國繪畫時有此評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的繪畫與心靈相關,「『外師造化』產生了象,『中得心源』產生了意,合起來是『意象』。」10東方美學精神不在主客之分,不在追求細致分解與科學,而在於對生命的體驗,對意境的追求,即美在意象。

注釋:

1.鄧以蟄.鄧以蟄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9.

2.鄧以蟄.鄧以蟄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01.

3.同上書:101.

4.同上書:98.

5.鄧以蟄.鄧以蟄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37.

6.同上書:98.

7.王有亮.「現代性」語境中的鄧以蟄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

8.鄧以蟄.鄧以蟄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10.

9.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503.

10.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51.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