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時期(1567年—1582年),視察京城以北山嶺上的軍事防禦設施後,發現「先年邊城低薄傾圮,間有磚石小臺與墻各峙,互不相救,軍事曝立署雨霜雪之下,無所藉庇,軍火器具如臨時起發,則運送不前,士兵於城墻上無可藏匿,若大勢突入,莫之能禦」。於是,他提出了改建長城的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空心敵樓的建設。這種敵樓是一種類似於垛口的堡壘,每隔不到百米就有一座,不僅可以監督警戒,瞭望城墻外的敵情,還可以讓軍團常駐,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戚繼光對金山嶺長城的長期努力經營,使得這一帶邊防鞏固,薊鎮軍容之盛,成為九鎮之冠,他在薊鎮十六年邊塞內外一片太平景象。

磚垛關是登臨金山嶺長城的首選入口,有咽喉要道之稱,也是長城重要的隘口之一,寬1.6米,高2.3米,只是一個用磚拱起來的弧形券門,清代史料稱為「磚垛口」。隘口之間,建有一座磚垛樓,這是長城金山嶺段唯一一座建於低窪處的敵樓。

金山嶺長城沿線共設有建築各異的敵樓67座,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就有一座。現已開發可供遊客登臨的敵樓,除了磚垛樓和不遠處的將軍樓、西域樓、沙嶺口、黑姑樓、敞樓、小金山樓、大金山樓,更遠處還有高尖樓、沙子樓、花樓、拐角樓、冰道溝樓、車道溝樓、四眼樓、東五眼樓、麒麟樓、望京樓等。除了敵樓,還設有烽火臺2座,大小關隘5處等。

通過磚垛口,有風從身後颳來,就像有人從後面推著往前走。拾級而上,風越來越大,幹硬,結實,打在臉上有一種粗獷的凜冽之感。

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於群山之間。順著臺階,一會往上,一會向下,有很多次,我都停留下腳步。

那應該是一面帶有文字的磚墻,每一塊都有文字,上面似乎記載著年代,還有什麽,包括年代,都已經模糊得看不真切了,只留下漢字的幾道筆畫,很輕,很淺,很單薄,好像是落在上面的樹葉或者鳥兒,隨時隨刻都會掉落或者飛走,最後跌入漫無邊際的虛無。這些漢字,被風吹散,被雨淋濕,又遭遇了太陽的暴曬,總而言之,它們被時光帶走了。而結實厚重、充滿歷史質感的磚依然抵抗著種種侵蝕。

後來,我跟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主任郭中興了解了這些文字磚。他告訴我,大概二十多年前,長城東段確實有一段文字磚邊墻,而且,80%的城磚是帶文字的,上面確實刻有年代和部隊番號,「萬曆四年鎮虜騎兵營造」、「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曆五年石塘路造」、「萬里六年延綏營造」、「萬曆六年墻子路造」、「萬曆七年德州營造」等,這些文字,經由郭主任口中說出,一下子就變得鮮活生動,感覺向我撲面而來。

我還註意到戰臺兩旁的城道上均築有幾排似隔斷樣的矮墻,而每一座山巔之上的戰臺兩側都有這種墻。旁邊的說明文字給了我答案:障墻,是修建於馬道之上,橫亙於垛口墻一側,占據馬道近三分之二部分的軍事設施。障墻高2米,寬約1.5米。障墻的主要用途是在敵兵攻上長城馬道的情況下,利用障墻進行防禦和反擊。障墻的設置是薊鎮長城防禦措施的創舉。(《長城》2023年第5期)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