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墻旁的臺階窄、高、陡,須小心翼翼才能往上爬,必定是為防禦敵人沖上來而設計。障墻後還有一小片空地,可站立,亦可蹲下。

從障墻後出來,站在垛口處,風越來越大。

這風是從北方來,要往南方去。

遠遠望去,一道邊墻牽著一道邊墻,一個敵樓呼喊著一個敵樓,組成了巍峨雄壯、險峻大氣的巨龍長城,正依山勢而遊走,忽左忽右,時高時低。群山連綿,綠樹成片,或新綠,或濃綠,即將染遍大地。野生山杏樹,已經吐出了馨香的粉白花蕊,點綴在群山之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天空中的一只大鳥,頂風飛翔,越飛越遠,最後消失於蔚藍的空中。

我躲在一面障墻後,風消失了,障墻已經褪去了它的軍事色彩,絕大多數磚塊殘破不全,殘破得如此清晰,置身於它的籠罩之下,我的耳邊忽然響起了金戈鐵馬的嘶鳴聲響。那些關於戰爭的場景、畫面和詩句,猶如一群野馬湧入我的腦海。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我所藏身的障墻後曾站立著怎樣的一個士兵?樣貌如何?年齡如何?似乎沒有人能給我答案。

我閉上眼睛,周圍安靜下來,唯有墻外的風聲呼嘯而過。

可能,答案就在風中。

金山嶺長城原先被稱為「野長城」、「無名長城」,它旁邊的古北口長城經戰火摧殘和人為破壞,已經面目全非,而它的「兄弟」八達嶺長城與山海關長城,則早已名滿天下。只有金山嶺長城,隱藏於灤平縣巴克什營鎮的群山深處,默默無聞。

1977年,灤平縣文物保管所開始對「無名長城」進行長時間考察,多方搜集資料和相關文物,兩年後,組織隊伍進行修繕保護。

1980年底,灤平縣政府在磚垛口、沙嶺口、桃春口、金山嶺等多個名字中,決定用「金山嶺長城」這個名字。

1982年,崔鳳瑞24歲,花樓溝村人,高中畢業,是當時修繕隊伍中的一員。據他回憶,當年的金山嶺長城,多處城墻和敵樓損壞嚴重,周圍雜草叢生,時有沙狐、野豬等野生動物出沒。上山的路也異常難走。要想修長城,先修上山的路。路很快修好了。

「人還好說,關鍵是城墻磚,一塊重25斤,實在不好往山上運送。」崔鳳瑞說。

「後來怎麽辦?」我問。

「靠人背上去的,」崔鳳瑞補充,「每次背5塊。」

「那也挺重的。」

「那時候年輕,有力氣。」崔鳳瑞說,「有時候也用馬、毛驢、騾子馱著,能多馱幾塊,反正,啥能用就用啥。」

後來,城墻磚運完,還是不夠,就把石灰、水泥、沙子等運上山,查漏補缺。剛開始也是小修小補,1984年大修了一次,長達2050米。之後不斷修修補補。

這樣的修補工作一直持續到今天。

1986年12月1日,金山嶺長城開始對外開放。

1987年8月,金山嶺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88年2月,金山嶺長城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同樣是花樓溝村人、同樣24歲的林長友在北京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精湛的瓦匠手藝,被提拔為工長,大有前途。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家裏的電話,父親病重,林長友當即回到家鄉,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在京工作,從父親手中接過守護長城的接力棒。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