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白話版《摩羅詩力說》5

他們沒有古代人民的純樸粗獷,卻有末代人世的勢力刻薄,那又是必然的趨勢了。這也是古代那些哲學家們所沒有料到的吧。至於說到要用詩歌改變人的性情,使人們達到真誠、善良、美好、雄偉、剛強而敢做敢為的境界,聽到的人也許會譏笑這種想法是迂腐的吧。何況這種事本來是無形的,它的效果也不會在頃刻之間就能顯示出來。如果要舉一個明確的反證,恐怕沒有比那些古代國家被外來敵人所滅亡的事更恰當的了。凡是這樣的國家,不但對它們加以鞭打、拘禁,比對野獸還容易些;而且也沒有人發出沈痛而響亮的聲音,觸動後代人,使他們振奮起來。

即使有時產生這樣的歌聲,聽到的人也不會受到什麽感動。當他們的創傷痛苦稍稍減輕時,他們就又要營營碌碌忙於謀生,只求活命,不管什麽是卑鄙齷齪的了。外國敵人再來,他們就跟著被摧毀了。所以,那些不鬥爭的民族,他們遭受戰爭的機會,常常比好鬥爭的民族要多;而膽小怕死的民族,他們的衰落滅亡,也往往比那些強硬不怕死的民眾為多啊!

一八零六年八月,拿破侖大敗普魯士軍隊。第二年七月,普魯士求和,成為法國的附庸國。但是,當時德意志民族隨遭到戰敗的屈辱,但古代的精神的光輝,還仍然保存著,沒有消逝。於是產生了阿恩特(E. M. Arndt),寫出了《時代的精神》(Geist der Zeit)一篇,以雄偉壯麗的筆調,宣揚獨立自由的呼聲。德國人民讀了以後,同仇敵愾的心情大大熾烈起來。不久,他被敵人察覺,追捕很緊,就逃到瑞士去了。到了一八一二年,拿破侖在莫斯科的嚴寒和大火之中被打敗了,逃回巴黎;整個歐洲因此就風起雲湧,紛紛組織兵力,進行反抗。第二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下令征兆人民,建立軍隊,宣告為三件事而戰鬥,那就是:自由、正義、祖國。青年學生、詩人和藝術家都爭先恐後地投筆從戎。這時,阿恩特也回國了,寫了《什麽是國民軍?》和《萊茵河是德國的大河,而不是他的邊界》兩首詩,以鼓舞青年們的鬥志。當時在義勇軍里,還有一個人名叫特沃奪·柯爾納(Thedor Korner)。他毅然放棄筆墨生涯,辭去維也納國立劇院詩人的職位,離別了父母和愛人,拿起武器就走了。他寫信給他的父母親說:「普魯士的雄鷹,已經以它的翅膀的拍擊和赤誠的心雄,喚醒德意志民族偉大的希望了。我的歌唱,都是向往我的祖國的。我要拋棄一切幸福和歡樂,為祖國而戰死!啊,我依靠上帝的力量,已經徹底覺悟了。為了祖國人民的自由和人生的美好意義,還有什麽比這更大的犧牲嗎?無限的熱了在我的心中洶湧著,我站起來了!」後來他的《琴與劍》(Leier and Schwert)詩集,也都是以這種精神凝結成激昂的歌聲。只要翻開他的詩集一讀,熱血就會沸騰。不過,當時像這樣胸懷熱情而覺醒起來的,並非只有柯爾納一個人。整個德國青年,都是如此。柯爾納的聲音,就是全德國人的聲音;柯爾納的熱血,就是全德國人的熱血啊。所以,推廣來說,大敗拿破侖的,不是什麽國家,不是什麽皇帝,也不是什麽武器,而是人民。人民都有詩,也就是有詩人的才能,於是德國終於沒有滅亡。這難道是那些死抱著功利,排斥詩歌,或者依靠外國的破爛武器,圖謀保衛自己的衣食和家室的人們,所能意料得到的嗎?不過,這只是把詩歌的力量同米和鹽相比較,借以震醒那些崇拜實利的人們,使他們知道黃金和黑鐵,絕對不能振興國家;而且德、法這兩個國家的外表,也不是我們中國所能生吞活剝的。這里我揭示他們的實質,只希望我們有所理解罷了。這篇文章的本意,還不在這里呢。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