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用静能量对抗狂热(4)

早川先生还举了一个形象的案例,倘若你是在听乡下老太婆讲故事,你就会发现,她讲不上几句话,或者最多等到讲完一个故事时,一定会下一个结论:好心有好报,老天有眼,罪过,活该(看看那些新媒体爆款文,多像这没文化的老太婆)。与之相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说话时自行下结论的情况就比较少,他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在陈述事实。

我的朋友六神磊磊写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的蠢,往往蠢在论据而不是论点。新媒体舆论场中,人们都急于盯着奔向那个结论,作者没有论证耐心急于奔向结论,读者无阅读耐心而急于看结论,迷恋那种“一拳击倒对方的论述”的粗暴节奏,这种恶性循环使我们的舆论场讨论停留于非常肤浅的层次。

对自身理性局限的怀疑

2017年我做了一件至今都觉得很疯狂的事,在媒体当了13年评论员后回到校园,到高校在职读博,老老实实当一个学生。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你在传统媒体工作挺好,有自己的位置和专长,没有转型和求职压力,也在名牌大学兼着教职,不需要学历去给自己的身份镀金,这年龄了,为什么非要去读博?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写评论写了10多年,写着写着,怕把自己写空了。做媒体的,每天都面对着新鲜事新热点,在此起彼伏的热点中重复常识,这种节奏缺少一个恒定关注和厚重关怀,很容易在社会表层的喧嚣中变得油腻和肤浅。评论了这么多年,有很多困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浅薄,想回到课堂系统地读一些书,静下来研究一些问题,做一点让自己有职业归属感的学问。

其实,七八年前那波“读博热”时我考过一次博士,也考上了,笔试面试都很顺利,母校新闻学院已经准备录取我。不过,很对不起导师,左思右想纠结一天,最终还是放弃了。现在想来,可能那时没想清楚到底为什么读,纯粹是赶时髦,弄个博士文凭装点身份,没有强烈的读书和研究冲动。

现在不需要文凭镀金了,倒想沉下心来做点儿学问。评论写作陷入了一种自我重复,很多时候失去了表达兴奋感,无法跳出那种固化的思维框架和盲区。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上了一学期课了。第一周,从新奇很快过渡到恐怖,特别不适应那种从业界跨到学界的思维转变过程——写论文跟写评论完全不一样,学界语态跟业界语态完全是两个世界,读文献跟平常读书不是一回事,站在台上讲课跟坐在台下听课自然感觉也不一样。所以,刚读了两周,心理就近乎崩溃,特别想退学。心想,自己干嘛受这罪啊,纯粹找虐啊。咬着牙坚持下来,两个月后就慢慢适应了,后来很享受“再过一次校园生活”的充实感觉,跟“90后”一起听讲课读文献做讨论,仿佛自己也“90后”了。

这个选择,可能也源于我内心一直有的那种自我警惕,心理学家说我们要警惕自己内心那“极权主义自我”,固执己见,看不到自己的盲区,傲慢自负。我知道自己的缺陷——知识缺陷、性格缺陷、思维缺陷,所以总想突破这种缺陷。突破的方式,就是不断跳出自己的舒服区和温暖区。说实话,我在媒体待着挺舒服的,写写评论,给学生讲讲课,到媒体单位做做讲座,挺受欢迎的。但越是舒服,我越是感到不安。不到40岁,就这么舒服,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能看到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好无趣。圈子让人愚蠢,舒适区让人平庸,出于对舒服区和圈子的反抗,我努力向上跳了一下。

现在看来,这是近十年来我最满意的一次选择,进入一个陌生的新圈子,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看了很多书,开阔了视野,对一些社会问题有了新看法。过去看书很随意,可看可不看,没什么压力,看一本扔一本,像狗熊掰玉米,没有形成积累。这半年看的书,比过去10年加起来还多,而且比较系统,在文献阅读中打开了一幅知识地图,系统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葛剑雄先生曾说,为求知而读,读书就要学会选择,为研究而读,穷尽阅读方可创新。

就把这拉拉杂杂的文字当成这本书的序吧。书中文字是这一两年文字的精选,《时评中国》受到那么多读者喜爱,让我有了继续出版下去的动力。虽然这些文章所依附的热点早成为云烟,但我写时也没过于依赖那些热点,而是想借那些现象和个案去烛见人性人心。其中文字,多不是为媒体所写,没有截稿压力,不必迎合立场,日子过得还行,也没有变现压力,是自媒体中“自由而无用”的写作。

想起《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一个同行的自白,美国一个担任过新闻播报员的媒体人说:“每当我和主管经理或编委会成员讨论问题时,一直坚守一条底线:我不为你工作,你给我发工资,我非常高兴。但事实上我不为你工作,如果说到忠诚,我只忠于那些打开电视的人。”

对于我来说,我在公号里写的这些文字,甚至不是忠于那些关注我公号、点开文章阅读的人,我忠于的是我的内心。(《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2020, 北京大学出版社)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