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東:課堂教學活動的詩學邏輯(2)

詩性邏輯是以體驗真實為基礎,融心理空間和心理時間為一體,是一種“在場”體驗,遵循審美理想規律,通過關聯性、社會性的人文方法,將個體置於價值世界中,去追尋、體味、創造生活的意義和生活的本質詩意,追尋人類話語所提示的生成性動態意義而非其中所蘊含的基礎結構,給予個體想像的最大的自由度。而課堂教學活動也有著遵循詩性邏輯的應然與必然。

(一)課堂教學活動遵循詩性邏輯應然

人的發展不是一種先天存在於機體內部等待發現和發掘的結果,而是個體運用自我調節機制主動適應、調節與習得的結果。德國的生物人類學家格倫指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的未特定化。蘭德曼在《哲學人類學》一書中也指出,人是非專門、非特定化的存在;人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物,本來就是一種非特定化、具有未確定性的、未完成的存在物。正因為這樣,人本身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就其物種特征而言,人類的機體機能與存在是不完善的或未完成的。一方面,導致人本能的貧乏性、不確定性和不完善性,使得人類靠本能生活的能力極其低下。但另一方面,又為人體的機能發展與形成提供了無限定性空間。人只有通過後天的主體活動,通過詩性的“想像”與探究,才能發掘個體潛在的創造性去完成自己。“‘生命’是一種向深廣莫測奔湧而去並在奔湧中不斷高漲的活動,一切固有存在只在這一活動之始形成。”[3]獲得生存本領,才能以人的方式存在,完成自我,適應社會生活。

正是人的不完善、不確定性等,決定了人不滿足於既有的存在,不斷地追求、超越現實、超越自我。人是自然界的一個部分,又具超越性和創造性,人通過不斷的主體社會實踐與學習,才能逐步完善自己。人需要在一個能夠獲得真實體驗的環境中,運用系統思維,通過自由想像,才能將世界普遍聯系起來,獲得生存與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必須讓每一位學習者“在場”,體驗真實;讓課堂充滿著詩性與想像,並將認識與實踐的對象放在系統之中加以整體考察和把握,擺脫線性思維局限,依照審美理想,遵循藝術想像,學習者才能充分體驗學習帶來的滿足,並充滿快樂,學習者才能獲得身心和諧發展。“學校,首先是兒童與教師一起棲息的場所。在這種一切棲息的關系之中,學習才得以成立。”[4]遵循詩性邏輯的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學習者才能以開放的視域、開放的思維,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潛能,去體驗、創造與創新。課堂教學中的“學習”,並不是基於知識的傳遞、解釋與習得,而是學生借助知識的運用,展開思考與探究的活動。[5]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必須規避現代性的隱憂。“第一個是關於我們可以稱作意義的喪失、道德視野的褪色的東西;第二個是涉及在工具理性猖獗面前目的的晦暗;第三個是關於自由的喪失。”[6]保持課堂理性與自由,以道德準則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養成良好的品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借助課堂中的自由學習與實踐,學生的器官機能才能得以完善。“不管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知識,自由是有效利用和增加各種知識的必不可少的條件。”[7]通過課堂自由的學習與實踐,才能習得生存與發展本領,提高個體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斷地認識必然、不斷地走向自由世界,以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完善。

[3]馬克思·舍勒.哲學人類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4.

[4]佐藤學.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348.

[5]鍾啟泉.讀懂課堂[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87.

[6]查爾斯·泰勒.現代性之隱憂[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2.

[7]格爾哈德·帕普克.知識、自由與秩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49.



(原標題:課堂教學活動邏輯:詩性邏輯;2018年07月02日;來源:《教育研究》;作者簡介:殷世東,合肥師範學院教授,博士。合肥 230601)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