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啟超〈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間性」理論及其生成語境〉(1)

【內容提要】「發現了」巴赫金,也「發現了」「第二個索緒爾」的克里斯特瓦,以其「文本間性」理論超越結構主義,進而影響了巴特和「如是」派,但這只是史實的一個方面。換一個角度來看,「文本間性」理論則是高揚文本之「生產性」的克里斯特瓦與「如是」派那群先鋒前衛知識分子思想互動的一個成果,是其「整體理論」的一種結晶,是法國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思想之鏈上精彩的一環。

在當代文論史上,茱莉亞·克里斯特瓦這一大名是與「文本間性」(一譯「互文性」)這一理論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如「文學性」當年之於羅曼·雅各布森,「文本間性」更是克里斯特瓦文本理論的一個核心。要深入理解克里斯特瓦文本理論的核心蘊涵,就要去了解「文本間性」這一概念的產生背景,或者說,去追溯這一命題的生成語境,就要將「文本間性」學說置於克里斯特瓦全部文本思想的孕生過程中,置於其「文本科學」的建構過程中。

檢閱茱莉亞·克里斯特瓦已經面世的著作,我們發現:這位法國學者相對集中地談論「文本」的文字主要見之於她的兩部著作:其一,由11篇論文構成的《符號學:符義分析研究》,這是克里斯特瓦這位「異邦女子」以「新符號學家」身份在巴黎學術界亮相的「處女作」;其二,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小說文本》。具體說來,克里斯特瓦論「文本科學」的主要文章至少有:1967年發表的《巴赫金:詞語、對話與小說》①,1968年發表的《文本的結構化問題》②,1969年發表的《文本與文本科學》《封閉的文本》《詞語、對話與小說》《被稱之為文本的生產性》《公式的產生》③,以及1970年出版的博士學位論文《小說文本》④的第5章《文本間性》。其中的兩篇文章,即由介紹、解讀巴赫金的理論而首次提出「文本間性」概念的文章《詞語、對話與小說》,與不再涉及巴赫金而對「文本間性」理論進行獨立建構的文章《封閉的文本》,尤其受到學界關注,早就被譯成英文、俄文而廣為流傳,已成為法蘭西文本理論乃至後結構主義文本理論中的經典名篇。

茱莉亞·克利斯特瓦的文本理論之最大建樹當推「文本間性」(一譯「互文性」)理論。互文性(intertextualite)所涵蓋的文學現象古已有之,中外皆然,但這個概念本身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如是」小組極具論戰色彩的理論語境中誕生的,具體而言是在「如是」小組成員克里斯特瓦的一篇闡釋巴赫金的論文中第一次提出的。[1]1

秦海鷹博士立足於克里斯特瓦寫於1967年至1970年間的論著,從她的第一部理論著作《符號學——符義分析研究》一書的主題目錄中來解讀「文本間性」的基本內涵:

互文性:排擠互主體性;取自其他文本的陳述相互交錯;先前的或同時期的陳述被轉置到交流言語中;多聲部文本;處在相互否定關係中的多重代碼;對文本的抽取喚醒和摧毀先前的話語結構。(《符號學》第378頁)

我們從這個主題目錄中可以歸納出克里斯特瓦賦予互文性概念的三個主要內容:文本的異質性(引文性)、社會性和互動性。其中第一點涉及互文性的基本表現形式,第二點涉及互文性理論對早期結構主義的超越,第三點涉及互文性的運作機製。[1]2

應該說,「文本間性」理論的經緯已經被清晰地勾勒出來。我國學者對「文本間性」理論的梳理,已進入頗有深度的開采平臺。那麽,國外學者對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間性」理論研究達到了什麽水平?這里不妨征引一例。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