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4)

比起納什的《荒野與美國思想》,奧斯奇拉傑的著作《荒野的概念》雖然在時間上晚了二十多年,但在當今環境危機已經成為全球的重大問題、生態思想也深入人心時,這部書卻給這個世界尤其是美國的環境危機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正如此書的副標題所示:「解決環境危機的普世方法。」(an ecumenical approach to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作者指出,宗教在阻止生態環境惡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認為,科學帶來的生態毀滅已經無法說服政治家進行行動與犧牲,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要解決環境問題,科學不可能盛行並獲勝。於是作者提出一個「關注創造」(caring for creation)的暗喻,試圖將公眾的態度轉入一個新的方向,以宗教的方式來讓人們重新認識物質世界,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可以說,這部著作是對1967年林恩·懷特(Lynn White)的著名論文《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的回應。懷特在論文中將環境危機歸因於猶太—基督教的思想在西方的廣泛傳播,而在此處作者試圖扭轉這一觀念,認為不論猶太—基督教在過去扮演了什麽角色,教堂都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當然,奧斯奇拉傑這麽斷定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根據他對歷史的分析。

他舉例說,過去偉大的領導人,如亞伯拉罕·林肯和馬丁·路德·金等就是通過喚起人們的道德感從而在推翻奴隸制與建立人權方面取得勝利,同樣,這種方法也可以適應於當今的環境問題。當然,即使作者的方案非常合理,但也有其局限性,因為生態危機是一個世界範圍的問題,以作者提出的這些方式,像亞洲地區與伊斯蘭世界的環境問題看來就沒法解決了,因而他的方法還不能完全算是一個「普世」的方法。

另一部從思想意識層面討論荒野與美國文學的重要著作是《迷失荒野:美國思想的宗教根源》(Wilderness Lost:The Religious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Mind,1987)。在這部專著中,作者威廉斯(David R. Williams)探尋了從17世紀到現代加爾文主義對美國文學與思想的影響,沿著這條線索,他總結了美國文學中一些重量級人物(如狄金森、愛德華茲、愛默生、霍桑、梅爾維爾等)與荒野的關係及其觀點。按照作者的說法,對於清教徒而言,荒野具有四重意思:一是新大陸的森林;二是朝往迦南之路上以色列所經歷的荒野;三是「這個世界本身,在這里上帝子民們的信心被不斷試驗」;四是「人類意識的荒野,心靈深處嚎叫的混亂與無序」①。他指出,「美國的宗教不是始於確信,而是源於無信仰與不確定,直至恐懼的產生」,而這種恐懼就是早期殖民者所謂的「對上帝的恐懼」②,面對美洲這片新大陸,他們很自然地將這種恐懼與所處的荒野對應起來。因此,荒野成為美國文學中持續的傳統,荒野意象也成為文學中具有多重複制含義的常用意象。美國文學中的荒野不僅具有地理的意義,同時還具有心理的含義,比如愛默生就是受到其加爾文派的姑媽的指使去荒野中尋求上帝,從而開始他的超驗主義思想之旅的。因為基督教認為自知(self-knowledge)是悔罪皈依的第一步,而荒野之旅的意義就在於了解自我。霍桑作品中的荒野意象也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最後,作者非常欣賞願意面對荒野(不論是實際層面的還是比喻意義上的荒野)的加爾文傳統,並斷言隨著19世紀加爾文主義的沒落,美國文化失去了極其重要的內容。

 

其實,威廉斯這部關於美國荒野與宗教思想的著作,比起奧斯奇拉傑的《荒野的概念》還要早上幾年出版,之所以把它擺在後面來討論,首先是因為比起《荒野的概念》,這部書的主題顯得更加集中和狹窄,即主要集中於宗教思想中的荒野觀念與文學作品的關係;其次,這部書主要針對美國歷史上與文學中的荒野實際與想像,時間跨度上也不如奧斯奇拉傑的著作那樣寬廣。當然,這種集中與専注也正是這部著作的亮點所在。此書的目的是追溯與評估早期美國宗教生活中、政治與文學中荒野意象的重要性,因為作者認為荒野主題雖然在當代文學中不是非常明顯,但仍然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向我們說話①。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