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傑群: 非遺手藝新坐標(下)

甘小芝介紹,有一些婦女到車間來生產民族手工藝的織錦刺繡,有些婦女因為孩子比較小,不方便到車間工作,甘小芝和同伴就會發放一些面料,讓她們拿回家繡,然後再回收。

「逢年過節,我們都會穿著本民族的服飾,雖然沒有做成大的產業,但每家每戶都會繡。」在甘小芝的展示中,觀眾看到,苗族織錦這項傳統技藝的發展路數不是一成不變的。技藝的適用範圍,服飾的圖案和樣式,都可以隨著鮮活、靈動的思路而進行持續創新。

「傳統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這樣一種積極態度,是鄧立過去10年中,從許多山里的繡娘身上得到的啟發。

透過盛裝上刺繡圖案的變遷,鄧立看到,這些傳統手藝人日常生活中不斷汲取、發展變化,並非刻舟求劍。她感慨,再好的外來干預都比不上本地手藝人自己成長和壯大,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對人才的培養和培育,是「從他們自己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非遺是一條人們不免擔心「會走散」的路,「如果有機會通過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希望永遠不會走丟」。鄧立和團隊計劃用二三年時間,拍攝一部名為《深山盛裝》的紀錄片,每一集會跟拍一套手工盛裝的完整制衣過程,每一套服裝的工藝流程工序都在8個以上。

拍攝過程充滿意外之喜。

「可能她們(繡娘)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創作有多棒,這是我們紀錄片導演在拍攝時無意中記錄下來的,我看到後覺得非常精彩,未來有非常多可能性。」鄧立覺得,這些85後繡娘既熟悉自己的傳統技法和文化,又因互聯網打開審美,從而創作出獨特的藝術作品。


今年,在貴州村寨里,鄧立就遇到兩三位從繡娘成長起來的年輕設計師,「跨越傳統和現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了」。

在論壇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也表示:「在尊重原生態文化的前提下,喚醒更年輕一代傳承人的創造力和文化本能,這是面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非常好的方法。」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毛繼鴻在過去30餘年實踐中,越來越體會到東方本身的智慧。「面對一個多變的時代,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力量的是自身的文化。」毛繼鴻相信,唯有建立這種自知、自信和能力,才能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懷著天地人合一的東方的智慧,用東方的世界觀影響世界,創造新的力量」。(原題:非遺手藝尋找新坐標,前行的路如何行穩致遠/2022年11月08日/來源:中國青年報)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