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從生態譯詩論翻譯建構性(1)

摘要: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範式視文學翻譯為具有文學與文化意義的話語行為。 我們認為,該話語行為及其影響的產生機制在於翻譯具有話語建構性,因而提出「翻譯建構性」概念並論證了其前提假設。 我們以美國二戰以後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詩學為例,論述了其建構的內容、方式與意義。 美國的荒野文化與文學構成了美國對中國山水詩和禪詩翻譯的接受認知基礎與文化背景,成為了中國自然山水精神與美國荒野精神的對話與融通的基礎,從而產生了生態譯詩翻譯規範,為中國古典詩歌建構了富於生態話語意義的詩學形象。 這尤其體現在欣頓為山水詩建構的荒野宇宙觀的概念上。

其譯詩及其翻譯話語融通了中國道禪哲學所蘊含的直覺生態智慧與美國當代的深層生態哲學,賦予了山水詩的當代生態詩學價值與普世生態精神,更新了古典詩詞的世界文學形象。 翻譯建構性揭示了翻譯對民族文學的世界文學面貌的勾勒作用的機制,豐富了對翻譯本體論的認識。

1 導 言

在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的框架下,對翻譯的認識不再囿於語言轉換性與忠實性,而是聚焦於文本現實與存在的話語建構性。 翻譯被認為是對文本現實的重構,具有文學與文化意義的話語行為。 正如鐵莫茲科(M. Tymoczko所言,「一旦要認識翻譯過程、譯本及其功能,就勢必將翻譯行為置於時代背景中去討論,包括政治、意識形態、經濟和文化背景」①(25),考察的結果往往發現了翻譯對目標文學與文化的建構作用。

這一立論也是
巴斯奈特(S. Bassnett) 和勒菲弗爾(A. Lefevere) 的論文集《 建構文化》(Constructing Culture)(1998)的主題。 雖然他們在書中並沒有提煉出「翻譯建構性」這一術語,但是貫穿整本書的主題是翻譯對作家和文本形象在目標文化中的重構。 受這些研究成果的啟發,本文提出「翻譯建構性」概念,並將之定義為:在跨文化傳播中,翻譯行為受文本和非文本因素的影響,具有積極構建作家、文本及文化形象的作用,以產生特定的話語意義。

話語是指浸透著意識形態,受到社會結構影響的言語或文本,且具有傳播性。結構包括一個社會或文化在特定時代對外在世界的特定認知模式,以及由此衍生成的知識領域。 本文首先闡述翻譯建構性的邏輯假設,然後以當代美國對中國山水詩翻譯為個案,論述其對中國古典詩詞(以下簡稱古詩詞)的當代生態價值的話語建構性,以此說明翻譯建構的內容、方式及其意義。

2「翻譯建構性」的邏輯假設

翻譯建構性基於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批評話語分析。 在後現代翻譯理論語境下,各種翻譯言說道出了翻譯建構的內容或方式。 本雅明(Benjamin 1923的「花瓶碎片」 隱喻認為翻譯建構了「 純語言」。 勒菲弗爾賈娜(Niranjiana  1992)和斯皮瓦克(Spivak1993)揭示了翻譯對民族、種族、語言間的不平等關系的社會現實的建構。

韋努蒂( Venuti 1995
)揭露了翻譯的文化和政治議程對英語霸權主義文化的建構;之後他進一步提出「闡釋模式」(Venuti 2010:74),將源文本視為可變量,通過形式和主題解釋項,觀察翻譯是如何重新建構目標文本的話語形式、意義以及效果的。

西蒙(Simon 1996)和福祿竇(von  Flotow  1997)揭示了翻譯對
女性主義現實的建構。 斯坦納(Steiner 1998)基於施萊爾馬赫的詮釋學視角下的「闡釋運行」四階段論,描述了翻譯建構社會現實和文本存在的過程。 德里達(Derrida 1998)的「延異」消解了原文與譯文的關系,並認為翻譯建構了原文的「來世」。

所有這些言說的共同之處,就是都認為翻譯建
構了種種社會現實和文本現實,成為社會建構的手段,能理解到文本「現實」或「真理」。 它們徹底解構了翻譯亦步亦趨的奴性與復製性、掩蓋權利關系的工具性與橋梁性,闡釋了翻譯話語建構社會現實的性質。(中國比較文學2019年第 2 期 [總第 115 期] 122頁至 136頁)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