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漢佳·砂拉越三馬拉漢省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3)

四、打馬庚鎮的建立

十九世紀中葉由西婆羅洲移居到砂拉越的客家礦工,其中一批是經打必祿而來到打馬庚 。後來,一部份客家人又沿河而下,遷往西連等地。所以,客家人在上砂隆河(Upper Sadong)地區的發展,最早是在打必祿,其次是在打馬庚,然後才是西連及其附近地方 。

打馬庚地方,重巒疊嶂,河道縱橫,土質膏腴。蘇夫河由打必祿流向東北,與西南流向 的拉布河在打馬庚鎮匯流後,稱為加央河,再與另一條向北流的格都河匯合,稱為砂隆 河,流向東北,注入南中國海。它是砂拉越的重要河道之一。


從前,砂拉越的交通以水路為主,河流在交通和運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這種緣 故,人民都傍河而居,鄉村和市鎮都建在河流兩岸,打馬庚鎮也是如此。在西連打馬庚 公路修築之前,打馬庚對外的交通即是仰賴這條砂隆河航道。當時由打馬庚坐班東船( Bandong)航行古晉,往返一趟,需時約十天至兩星期。1960年代初期,西連打馬庚公路 建成,從打馬庚乘車經西連到古晉,只需一個小時罷了。

根據朱永富老先生口述,最早定居於打馬庚的華人,就是他們一家。當時他的祖父朱元 梅已經逝世,他的祖母鄧亞炳女士攜帶年幼的子侄,從西婆羅洲跋山涉水,幾經輾轉, 歷盡艱辛,才來到打馬庚,在加央河畔定居下來。其時打馬庚地方不但沒有其他華人, 當地的土著比達友人也只有寥寥數家而已。稍後才有馬來人從西婆羅洲遷徙至打馬庚, 居住在加央河右岸。


朱氏一家移居打馬庚之後,起初仍然像在西婆羅洲一樣,從事淘金,往後又致力於種植 業,最後才經營商業。

不久之後,官其順(甲必丹官祥祿的父親),黃玉如等家庭也從西婆羅洲遷徙至打馬庚 ,鍾金盛亦從打必祿遷來定居。於是打馬庚逐漸發展成一個客家聚落。直到今天,打馬 庚鎮上的客家人仍是以朱、官、黃、鍾等姓為主,而且都有親戚關係。他們之中多是梅 縣人和大埔人。

後來,這個客家聚落逐漸發展為一個商業中心,形成今天的打馬庚鎮。

早年打馬庚客家人的經商方式,是以物物交換為主。他們從外地輸入鐵器、陶器、瓷器 、布匹(特別是大成藍布)、油、鹽及其他日用品,與當地土著交換金沙、稻米、燕窩 、香料及其他土產。他們攜帶貨物到土著長屋去交易,這種經商方式,在當時的鄉鎮地 區十分普遍,直到二十世紀中期,這種物物交換的方式依然極為盛行。


1920年代,有大批客家人移居打馬庚。他們之中,有的經商,有的從事種植業。在打馬 庚鎮附近,特別是沿河地帶,有不少客家人在那里從事農耕。此時打馬庚地方社會安定 ,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商業也欣欣向榮。

當時西連鎮還未開埠,而打馬庚鎮卻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了。事實上西連鎮最早的華族 居民乃是1923年由打馬庚遷移而去的大埔人朱永祥。最早在西連開設商店的,則為楊志 成,地點在今天西連日本橋附近的河邊。

今天的西連鎮並不是在砂隆河畔,而是在古晉西連公路兩側,因為它的交通運輸不再是 依靠航運,而是公路了。

●臺灣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林開忠博士(中)是學術研討會的評論人之一。他曾到砂拉越來多次,以從事學術研究。

(原載:國際時報「風下」副刊)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