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漢佳·砂拉越三馬拉漢省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4)

五、打馬庚鎮的發展

砂隆河流域人口日繁之後,砂隆縣乃以砂隆河劃分為下砂隆縣與上砂隆縣。下砂隆縣的 縣政府設在砂隆河河口的實文然鎮(Simunjan);而上砂隆縣的縣政府在1920年代設於 打馬庚鎮。縣政府公署建於加央河灣的一座山丘上。公署有行政官,設有警察署、監獄 、郵局、財政部等行政機構。到了1930年代,西連鎮興起,縣政府由打馬庚遷往西連。 不過,打馬庚的縣公署仍然保有原來的機構,繼續操作,直到1980年代以後。

羅馬天主教會於1927年開始在打馬庚傳教,1928年在打馬庚設立聖德麗莎學校。縣政府 遷往西連以後,該校也於1935年遷往該處。

打馬庚的客家社會一向受到砂拉越政府的關注與重視。從1930年代起,政府即在打馬庚 委任華人甲必丹,以協助政府處理華族社會事務。打馬庚前後一共有過四位甲必丹:

(1) 甲必丹黃玉如,任由期1932年至1937年。

(2) 甲必丹官祥祿,任期由1938年至1948年。

(3) 甲必丹官德佛,任期由1949年至1969年。

(1966年遷居西連後,至1969年始向省長呈辭)。

(4) 甲必丹朱永發原是打必祿華人甲必丹,馬印對抗時期,打必祿因在邊境上,並曾一 度為印尼武裝份子攻占,生活深受影響,朱氏乃遷來打馬庚。1980年代他重返打必祿經商。

19862月,砂拉越政府委任德高望重的鍾登文先生為本固魯(Penghulu),以協助政 府處理打馬庚華族社會事務。本固魯鍾登文逝世後,政府委任朱永富的兒子朱坤玄先生 為本固魯,直到現在。

在上述四位甲必丹中,前三位均遷居西連,從此一事實,就可以見到兩地社會發展的消長。

馬來亞大學歷史系黃子堅副教授在會上提呈「沙巴早期客家商人與企業家 」一文。


六、打馬庚中華公學之興旺

海外華人都十分重視民族教育,打馬庚的客家人也沒有例外。他們創立的打馬庚中華公 學的歷史還清楚反映了打馬庚客家社會的盛衰。

鄧亞炳女士在打馬庚定居下來以後,因為四位孫輩無人教導,乃商請鍾永章先生的伯父 鍾金盛返中國家鄉聘請鍾彩明先生為教師,以教導朱知仁的子侄輩。當時的學校設在朱 氏住宅內,實為一家塾,時為1903年前後。稍後,鎮上的華人在店屋附近搭蓋一間亞答 屋作為校舍,學校雛形乃具,只是尚未有校名。1936年,在當時的社會賢達黃玉如、官 祥祿、朱永祥等人的努力合作下,才興建成一間正式的校舍。落成之日,取名為「聯江 學校」,這是因為學校建在蘇夫河與拉布河匯流處,所以取名「聯江」。聯江學校的首 任校長為丘秀明,學生有二、三十位。後由朱日舜繼任校長,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砂 拉越被日本占領為止。

聯江學校與當時砂拉越的其他學校一樣,教師是從外地或中國聘請而來。課程、教材悉 依中國學制,所懸掛的國旗和所唱的國歌,也是中國的國旗和國歌。日本占領時期,朱 校長為了護旗,將國旗卷好,收藏在一把內空的手電筒里,置於屋子棚下。此種英勇護 旗行為,被傳為佳話。日據時代,收藏中國國旗,是可能被處死的。

1945911日,盟軍登陸,砂拉越光復。聯江學校也像砂拉越其他華校一樣,不久即 復課,並且也如其他學校一般,易名為中華公學,聘黃錦錢氏為校長。此時學生人數增 至四、五十名,其中有華人、比達友人及馬來人。在當時,砂拉越鄉區的華校往往是地 方上唯一的學校,各族學生都來受教育,打馬庚中華公學亦是如此。

(原載:國際時報「風下」副刊)

Views: 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