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周來:“故事”如何影響經濟決策與宏觀經濟(3)

其中有三個構想,尤其讓讀者“感同身受”,同時也能讓讀者進一步理解社會認知是如何被塑造的。

一個是“真相不足以阻止虛假敘事”。最權威的《科學》雜誌曾發表過這樣的研究成果,在故事的真假問題上,虛假故事的轉發率是真實故事的六倍。這裏面反映了兩個深層邏輯:首先是人類一個普遍性心理——對於刺激、有震撼力的敘事,人們更“趨之若鶩”,更津津樂道,也更急於進行“二次傳播”。再就是,出於對體制或權威的本能警惕甚至是抗拒,人們對口口相傳的“故事”的信任程度,從來都超過對傳統媒體的信任程度。尤其是當下,人們對自媒體所傳播敘事的信任程度,以及對傳統資訊的不信任,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兩個深層次邏輯,是導致虛假敘事日益主導社會認知的原因。在此背景下,即使傳統媒體或政府出面,對虛假敘事進行“辟謠”與修正,提供真實的故事原型,其傳播力也遠比不上虛假敘事。

再一個是“經濟敘事的傳播力取決於重復概率”。無數的事實表明,一個敘事要流行起來,反復進行強化非常重要。仍以股市為例。研究表明,人們在股市的投資行為,受“故事”影響的程度,與“故事”被重復的概率息息相關。每一輪行情啟動的初期,就會有這樣的“故事”在人們之間流行:“某某昨天還與我們一樣,今天因為買股票發大財了!”一開始,大家半信半疑;但很快,耳朵裏不斷被股市發財故事所充斥,且這個“某某”離自己越來越近。終於有一天,又聽到了這樣的“故事”:“我們小區的某某發財了,你看他都一口氣買下兩套房子!”這種不斷重復的“故事”似乎在越來越強烈地警示人們“再不買,可能真會錯過發財機會”,大家都瘋狂地撲向股市,股市也在人們的推動下不斷攀上新高。

還有一個構想也非常有意思:“敘事大行其道依賴其附屬元素,如人情味、身份認同和愛國情懷等等。”因為這些附屬元素最能打動人們的內心。席勒在文中不無嘲諷地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有一檔名為“九十秒觀世界”的節目很受歡迎,盡管裏面的新聞報道幾乎全是美國發生的事,卻極少有美國觀眾質疑其名稱為啥叫“觀世界”。席勒認為,這背後其實就是身份認同及愛國情懷。他寫道:“雖然美國人口只占全世界5%,但在美國人眼裏,美國就是世界”,“最重要的事也只配發生在美國”。

在分析了經濟敘事對個人經濟決策的影響及機理之後,席勒亦分析了經濟敘事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關於國家宏觀經濟增長,如果問任何一個接受過經濟學標準教育的人,都會這樣回答:決定一個國家短期經濟增長的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即所謂“三駕馬車”;決定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的是資本、勞動與技術,即所謂“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然而,席勒認為,這些內生性經濟因素,對宏觀經濟及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當然是有決定性的,但還應該看到,經濟敘事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同樣關鍵。

在仔細研究了美國歷史上經濟增長周期之後,席勒列舉了他所認為的影響宏觀經濟的九大經濟敘事。這些經濟敘事在歷史上反復出現,並且在當下呈現出新特征。這九大經濟敘事分別是:恐慌與信心、節儉與炫耀性消費、金本位制與金銀復本位制、勞動節約型機器取代多種工作崗位、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幾乎所有工作、房地產繁榮與蕭條、股市泡沫、對“奸商”和“邪惡企業”的抵制,以及“邪惡工會”幹預導致的經濟扭曲等。

其中,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市場歷來與宏觀經濟息息相關,又如前所述,它們與人性中的貪婪、盲從、愚昧等黑暗的一面相聯系,所以,關於股市泡沫和房地產繁榮這二者的敘事,成為所有長期經濟敘事中最顯眼、最具吸引力的那種。經濟史也表明,股市與房地產市場走向,受相關敘事影響也最大,而其對股市與房地產的最終影響,又與宏觀經濟表現息息相關。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