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詩圖 鐘晟 “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筆談 (下)

異地是相對於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而言的,不僅是地理空間的概念,而且是心理的、社會的、感性的概念,不可能精確地、理性(或量化)地定義。筆者曾經提出用“樊籠理論”闡釋旅遊的本質。“樊籠”比喻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將小鳥關在鳥籠裏,小鳥囿於鳥籠的束縛,總是向往著飛向可以自由翺翔的藍天,一旦打開鳥籠,鳥兒就要飛出去。這正是陶淵明所說的“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人也是一樣,慣常生活與日常工作環境像樊籠一樣對人具有束縛作用。

從日常時空特征來講,日常生活是一個相對凝固、刻板、封閉的世界,而“遠方”的旅遊世界是活潑、變化、新奇的。這種窒息人類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韋伯稱之為“理性鐵籠”。正是慣常生活與日常工作單調乏味、狹隘封閉的時空局限,束縛了人類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由此埋下了旅遊的種子並孕育萌發了旅遊動機。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生活程式化、精神空虛化、人際關係異化等,對大眾旅遊的興起產生了巨大的助推力,促使人們衝出“理性鐵籠”,到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外的地方尋求身心自由的體驗。“遠方”或異地是旅遊的重要屬性特征,它代表了人們對於空間的無限性與時間的永恒性的一種深層次內在追求。當然,我們對“遠方”不限於“異地性”的科學解讀,“遠方”也是一種詩意的文化想象,可以從旅遊哲學的視野對“遠方”進行詩意的闡釋。那就是,真正的旅遊應該目視“遠方”,仰望星空,努力創造一個“理想的旅遊世界”,讓旅遊實現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功能與遠大目標。

“詩”和“遠方”之於旅遊,二者缺一不可。僅有“遠方”而無“詩”(意)可能只是人的空間位移的事務性旅行,僅有“詩”(意)而無“遠方”可能只是人的日常性的就地休閑。“詩與遠方”,其根本在“詩”;心中有“詩”,就有“遠方”。心中沒有“詩”的時候,只在茍且。心中想起“詩”的時候,自然就成就“遠方”之夢。總之,只有“詩”和“遠方”有機結合,才是真正體現旅遊本質——“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的旅遊。

(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政策創新研究”[20ZD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恒大管理學院,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 中國旅遊報 2021-07-21 

Views: 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