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鳴·休閑的本真是“詩性勞作”(下)

這一切都說明“休閑”在我國正恢復其人類生存的本源意義,休閑非但不是“工作”的對立面,也不是其簡單的補充和代償,而已成為以“勞動”為標誌的“人類存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是勞動的特殊形態,認識這一點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因為,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意味著人類不是簡單地出產和消費物資,而是將自己的精神和美感(及其需求),進入物質的生產及消費過程,從而產生極大的“文化附加值”。這一點已為人們熟知,這裏要說的是,人類這種文化創造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經濟詩學”或“詩化的生產”。任何有效的勞動生產,其實都伴隨著這種“詩的創造”,生產力和經濟成就的快速發展,其實都與文化藝術及相應的設計、品位追求乃至時尚的創造互為因果的,古今中外皆如此。只不過古代中世紀這種詩化的、創造性的活動,只能局限於極少數“有閑”的貴族和文人,到了資本主義興起之時,才出現為數已較多的“有閑階級”,但只有到了現當代,經過勞動者的解放運動,以及生產形態和經濟內涵互為因果的發展,“有閑者”的人數極大擴展,而這時正是群眾性三創活動——創意、創新和創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自身的要求,成為一國一地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根本基礎。

今天我們說的知識經濟、體驗經濟、創意經濟正是與這一內在趨勢合拍的,並是人類勞動形態深刻變化的重要表征。不是巧合,在西文中,“Poetry”(詩),本意即為“勞作”和“創造”,這在亞裏士多德那裏有很深的論述,因此可以說,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群,與平常所說的“勞作”相對應的“休閑”,正是社會所安排和提供的集中“詩性勞作”的時間,一種人人都有可能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時機。活得像個人,活得像個藝術家,活得像個創意勞動者,可以成為我們休閑的口號。我就是帶著這樣的眼光在觀察“五一”長假中在大眾活動場所放歌的市民們,城市綠地附近跳舞的社區居民,群眾性唱歌比賽的“業余”歌手們……更不必說在書城、圖書館的學習研讀了。休閑的形式和內容,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多彩。

所以,“休閑經濟”已切實成為“勞動生產”和“勞動者生存”的有機組成部分,彌散於生活的各個部分在根本上提高勞動和勞動者質量,創造經濟的全新價值。同時,每個個人的“休閑”時機,又是其充實提高、興趣激發和轉移、職業生涯的設計和變更的社會製度安排,是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及人力資源發展的動態機製。換言之,“休閑”製度的實現越充分、越健康發展,社會的經濟運行會越良好,進步越平穩而快速。而休閑活動本身所創造的產品和機會,又是經濟總量的極為重要而本質的部分;從現代經濟視野看:勞動者、產品和消費三個方面,都與休閑有著本質的聯系。


再進一步說,有意無意把休閑過度物化和消費化的心理和做法,既有可能粗放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又有可能擴大在休閑上的貧富差距。因此,對休閑本質的研究和探討要在這一更深層次上著眼,並直接影響休閑形態和產品的創造和開發。最近中央有領導同誌指出,要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休閑公共產品,我認為是非常及時的。休閑民主和權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一個非常突出的指標,如何在勞動保護和消費者保護的基礎上,確立休閑者保護和維權的製度,采取措施使每一公民享受休閑、參與休閑。這一過程既是社會民主和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又能極大地擴大休閑經濟的規模和豐富性,同時極大地提高勞動者健康水平、素質和創造力,使社會經濟真正進入創新型經濟,從靠“體力”吃飯進入靠“聰明”吃飯。

有一句俏皮話,我講了多年:“後現代的生存應當是勞作像休閑,休閑像勞作”,雖說講得早了點,但確是真的。許多企業已在創造一種更人性化的勞作形態,也許今天我們努力要做的恰恰是,更具有勞動、學習、創造內涵的休閑生活。余地大著呢。(作者為復旦大學旅遊學系教授、博導 / 2006年05月09日10:42 東方網-文匯報)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