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上)

在岡察洛夫的三部長篇小說中,《奧勃洛摩夫》可以說是給他帶來最多欣慰和最大聲譽的作品。這部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經典之作的長篇小說一直受到人們的贊揚和喜愛,它的作者也正是憑借這部小說確立了自己在俄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牢固地位。盡管岡察洛夫總是謙虛地認為他的小說是為時代而作,認為這些小說會隨著時代的逝去而一同消失,然而時代是公正的,它不會捨得那些曾負載過時代使命的作品成為「過去」,「縱然到了只剩下一個俄羅斯人的時候,他都會記得《奧勃洛摩夫》。」(屠格涅夫語)這也許是歷史對岡察洛夫這部作品最好的回答。

到底是什麽使得曾經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對世界充滿期待而有追求的貴族少年一步一步地變得如此懶惰和不可救藥呢?這便是岡察洛夫要在這部作品里回答的主要問題。熟悉俄國文學的讀者都知道,果戈理、謝德林、涅克拉索夫等都曾以自己犀利的筆鋒對俄國農奴制加以鞭撻。岡察洛夫同樣批判農奴制,但他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以象征俄國農奴制的地主莊園「奧勃洛摩夫卡」為背景,以溫和的筆觸敘述了以奧勃洛摩夫為代表的地主貴族是如何從一個天真、活潑而充滿生氣的貴族少年,變成一個懶惰、無所事事的地主並終於走向滅亡的故事。與上述作家批判農奴制的作品相比,《奧勃洛摩夫》有著另一番風味:岡察洛夫既以寬厚的態度嘲笑了奧勃洛摩夫懶惰的性格,批判了教育制度和環境對人性的摧殘;又以一個俄羅斯中層地主的身分喜歡、同情著奧勃洛摩夫。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雖然是一個意志薄弱和慵懶怠惰的寄生蟲,但卻是一個善良、純潔,「心地像玻璃一樣明亮、潔凈,而且高尚、親切」的地主,在他身上我們可以感覺到作家對俄國地主的庸人哲學和處世態度既愛又恨的矛盾態度。不過從這部小說的整體來看,作者的這種同情在作品里畢竟是次要的,諷刺和揭露才是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作家為了藝術的真實,並沒有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而是用自己溫情脈脈的態度揭示了俄國地主貴族滅亡的必然性,正如奧勃洛摩夫的自我剖析中所說的,「我的弱點已經使我和這個坑長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開,我會死的」。這個可怕的「坑」就是俄國農奴制。《奧勃洛摩夫》作為一部教育小說,它的目的就是要揭露俄國農奴制對人性的毀滅。


此外,小說還隱含著另外一個目的,這是作家一直在深思的問題,就是:「人應該怎樣活著?」岡察洛夫試圖通過主人公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因此他設計了兩個人物來幫助奧勃洛摩夫:一個是希托爾茲,一個是奧爾迦。可他們都沒有成功。

希托爾茲是岡察洛夫為了襯托奧勃洛摩夫而著力刻畫的人物。他是與奧勃洛摩夫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但和奧勃洛摩夫完全不同,他從小就熱愛勞動,具有實幹精神,就像是一匹純種的英國馬,「渾身由骨頭、肌肉和神經組成」,沒有一點多餘的東西。希托爾茲竭盡全力想使奧勃洛摩夫從「泥坑」里脫身,可毫無結果。他的努力在奧勃洛摩夫身上沒有發生任何作用,正如奧勃洛摩夫所說:「你的出現就像彗星一樣,光芒四射,卻瞬息即逝。」

奧爾迦不一樣,她雖然最後也失敗了,但她曾經讓奧勃洛摩夫脫掉過那件寬大、套在他身上多年的、代表他慵懶和冷漠的長衫,讓他曾經思索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自古以來,文學家筆下描寫過多少熱情纏綿、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可讀者也許很少讀到奧勃洛摩夫和奧爾迦這一類型的愛情故事。愛情是人性的試金石。奧勃洛摩夫性格在愛情的觸動下讓我們曾經看到過希望,可它最後還是熄滅了,可憐的奧勃洛摩夫因為始終沒有體悟到生命的真諦而沒有品嚐到這杯愛情的甘露。

奧爾迦在奧勃洛摩夫眼里非常完美: 她那緊閉著的嘴唇,表示她在不斷地思考,她的眼睛閃爍著一種富有朝氣的、什麽都不放過的銳利的目光,就連她眉毛上面的皺紋好像也藏著某種思想。這樣一個姑娘,似乎生來就是拯救奧勃洛摩夫的女神,是聖母瑪麗亞的化身。奧勃洛摩夫像孩子般地愛上了她,愛得單純卻又自卑。很多讀者認為,奧勃洛摩夫最終不敢真正去愛奧爾迦是因為他身上的奧勃洛摩夫性格作怪,其實不然,這是自卑的表現,更是他對奧爾迦人生價值否定的表現,這些我們都可以從奧勃洛摩夫給奧爾迦寫信的過程和信里所表達的思想那里找到印證。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