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後旅遊”的樂趣》

香港的迪士尼樂園即將於九月開幕,必會掀起香港新一波的旅遊熱,特別是從中國大陸來香港“自由行”的旅客,除了購物、看海景、吃廣東菜之外,又多了一個玩點。

這顯然是二十一世紀旅遊的新潮流,主要目的是吃喝玩樂和購物消費,至於玩的地方有沒有文化和歷史,倒無所謂,因此所謂“主題公園”才會應運而生,大行其道,它為遊客設置一個虛擬的假像世界,很好玩。

另一種較傳統的旅遊方式則是度假,在風光或氣候適宜的景點,設置度假旅館或度假村,讓到此一遊的人──往往是日常工作壓力太重的上班族──可以身心舒暢,休息幾天之後,精神百倍,再回去搏命賺錢。我最近就曾去過印尼的峇厘島和中國東北的大連“度假”,感覺良好。


事後反思,到底我這種良好感覺的來源是什麽?在峇厘島,我和妻子住在一家新開的五星級酒店,酒店不在海邊而在半山上,因此可以遠離遊客群眾,以圖數日的清靜。那麽,在清靜舒適的環境中做什麽呢?看到其他住客每天在遊泳池畔懶洋洋地坐著,我們也如法炮製,但一兩次之後就覺得悶了,於是到附近小城的街上去遊蕩,並於晚間在老皇宮觀賞一次土風舞表演,然而內中所敘述的神話故事,我卻一竅不通。接著又到山上的一個古廟去瞻仰,但一入廟門就被敲竹貢,我倆被逼以頗昂貴的價格“租用”兩條“朝聖”的帶子。進入這聖地卻發現裏面髒亂不堪,遍地汙垢,旁邊卻有鮮花,據說這也是當地的習慣,這些鮮花都是祭祀用過的,不得任意踐踏。

在回香港的飛機上,我靜觀機外的浮雲,雖覺身體甚為清爽,疲勞早已無影無蹤,但心靈上卻感到空虛,回想那個形同廢墟的古廟,即使在青天白日也陰影重重,那陰影的背後一定還有故事,但我卻不得而知。

我又懊悔在機場沒有買齊那一套四本小說集──印尼最著名的作家Pramoedya Ananta Toer在勞改營布祿島上口述後寫成的《布祿四部曲》(The Buru Quartet),因為嫌價格太貴,只買了最後一冊。返港後遍尋各西文書店,竟然買不到,好不容易找到第三冊,直到最近返美度假時才又買到前兩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才得悉原來峇厘島上的小王國當年曾受荷蘭軍圍剿,全國上下一心奮勇抗敵,連婦孺都參加,以土刀土箭應戰殖民軍的現代槍炮,固守了數月才被攻克,當然血流成河了。


讀到此處,擲書而嘆(這四本小說我至今尚未讀完),不禁又想到峇厘山上那座古廟和遍地鮮花,當時我為什麽沒有想到地下的血跡?為什麽我對印尼的歷史如此無知?我只感受到滿山遍野的“陰魂”,總以為都是屬於島上豐富的神話的一部分,並沒有想到這也是歷史的幽魂、印尼在荷蘭長達三百年殖民統治的遺產。這位印尼小說家終於“啟蒙”了我,讓我在旅遊過後,才對這個勝地魂牽夢縈,懷念不已。

這次經驗令我悟出另一套旅遊的道理。我猜世界上並非所有的遊客都只以吃喝玩樂為目的,否則歐洲各大城市的古跡和博物館前面也不會每天大排長龍,即使當時只是為了好奇或附庸風雅(別人來過,我怎麽能不來?否則回去沒法交待),但參觀後的感覺又如何?我的理論是:旅遊的樂趣,應該決定於事後有無可回味之處、又如何回味?如此才可以把這個經驗變得持久一點。我為此還創出一個新名詞“後旅遊”(也要學庫哈斯加上一個字──注冊商標)。

“後旅遊”之與普通旅遊不同之處只有一點:一般遊客到了一個“遊點”,除了享受之外,只是為了“印證”和來過的人或旅遊指南書中所說的是否一樣。如果是有導遊解說,當然更是如此,因為一般遊客並沒有足夠的先入為主的印像,只好聽導遊信口雌黃。


當然導遊也有知識豐富的行家,多年前我參加一個旅遊團途經奧國薩爾斯堡,當然要參觀影片《仙樂飄飄處處聞》故事的實景地點,但導遊如數家珍,把音樂和歷史上的典故都講出來了。和他交談之後才知道他是當地莫紮特學院的博士。當然我對薩爾斯堡的回憶,也包括莫扎特的音樂,因此事後更多次神遊。

所以我認為一次旅遊的經驗是否“值得”,考驗的方法之一,就是事後再作多少次心靈上的神遊?這種“後旅遊”的感受,有時會比初遊的經驗更深刻更寶貴。(李歐梵《“後旅遊”的樂趣》2005-09-07愛思想)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