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立人·故事性的教育──從華特•班雅明的《說故事的人》說起(4)

第三,借著故事,聽故事的人找回人性的正常感情和事實的衡量尺度。然而,故事的特色不是一套原則和解釋,而是保留聆聽者自由詮釋的空間。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細節的描述,以致聆聽者越有可能轉述和豐富這故事。華特.班雅明說,「故事保藏著濃縮的力量,而且即使是在誕生多時之後,仍保藏燦爛開放的能力。」11

 第四,說故事者所說的故事,死亡皆是對其有效性之判決。華特.班雅明說,「在那瀕死之人眼前, 一生中的種種形象一一流轉而過,在他的表情姿態和眼神中,也突然展現出不可遺忘者,這使得臨死之人,即使他是個最可憐的惡棍,也對其本人的一生,具有任何生者都不能擁有的權威。這權威便是敘事之源。」12 死亡使故事變得有振撼力,也同時挑戰故事的虛無性,因為死亡讓人看清自己的一生。

第五,回憶對故事很重要,因為故事不只是對聆聽者產生興趣, 更因為聆聽者有責任重述這故事。重述就是製造一條傳統傳遞之鏈,但這傳遞之鏈不單追塑回憶,更引導新的討論。所以,故事不是只為交換意見,更是一個邁向明白的過程。


然而,華特.班雅明悲觀地指出現代人對故事已不感興趣,代之興起的是小說和新聞。故事的失落不是因為故事不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而是因為由科技與經濟發展主導的社會使人失去對故事聆聽的能力和環境。故事的失落帶來一個怎麽樣的社會?按華特.班雅明說,故事所代表對經驗價值的看重已失去了。不論是小說或是新聞,人不但不強調經驗的價值,更沒有經驗價值可以傳遞。新聞所看重是信息,而不是經驗。新聞的價值在於那一刻。小說所表達是情節,而不是經驗。小說的重點在於結果,而不是故事能給人的教訓。查實,對經驗失落的遺憾也是對價值失落的遺憾。


第二,故事的失落使人活在孤獨中,因為人不再參與故事的傳遞。小說不是來自口傳傳統,也不會與故事聚合。小說家是封閉在孤立的境地之中, 形成於孤獨個人的內心深處。不只如此,小說的孤獨是它與人民的生活脫離。華特.班雅明說,「說故事的人慢慢走出活生生的話語,最終只局限於文學之中。」13 小說的文字可以很美, 但卻不可以與生活結連。

第三,故事是人人可以以不同形式參與,但當它被小說和新聞取代時, 文學的敘事能力只掌握在少數人中。人的創造力和參與力因而被馴化。同樣,新聞報導的事件往往已被塞滿了解釋,而聆聽者可以有的自由詮釋空間卻很少。

雖然小說是以故事出現,但小說的故事不是華特.班雅明所講的故事。同樣,以小說記錄下來的故事仍舊是故事,而不是小說。從此看來,華特.班雅明所講的故事與小說不純是一種文學體裁,而是關乎承載不同的價值與生活。這為何故事轉向小說和新聞不只代表科技的轉變,更代表經驗的貧乏(稍後交代)

又今日流行於互聯網世界的網誌(blog)是故事還是小說?基本上,網誌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它可以承載故事、小說和新聞。當然,它的特性比一般媒體更能提供言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互動的平臺。雖是如此,但這互動性不一定有助說故事,反而在信息泛濫下,故事可能被淹沒了。 
 

10 同上,頁 48。

11 同上,頁 27。

12 同上,頁 32。

13 同上,頁 24。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