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中:講好中國的民間故事 (上)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迎面吹來陣陣涼風,我們依偎在祖母的懷里,聽她講那遙遠的故事,《狼外婆》《狗耕田》《七仙女》《葉限》……構成了很多人兒時的記憶。

一些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但大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因為演述人的斷代而漸漸失傳。那些散落在祖國大地上的民間文學“遺珠”,若不能及時得到搶救整理,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脈。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卷,正是舉全國之力延續這一根脈的偉大工程,旨在將那些正在被遺忘的民間故事傳統重新打撈起來,使之成為永遠不會消失的紙質文本,供後人閱讀、保存、研究和享用。

 

民間傳統生活的“活化石”

 

民間故事具有濃厚的生活屬性,民眾在表演和傳播民間故事時,是在經歷一種獨特的生活,一般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從事文學活動。民間故事演述活動本身就是民眾的生活,是民眾不可缺少的生活樣式。

自古以來,民間故事的演述往往不是單獨進行,而是和民眾的生產生活及各種儀式活動緊密結合,有著很大的實用價值。故此,其價值包含在當地人的思想、歷史、道德、審美等一切意識形態里面,也伴隨著當地人的一切物質活動,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審美維度。民間故事延續了當地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世界。

 

民間故事的演述始終與某一生活情境聯系在一起。民間故事與生活情境之間的聯結最為牢固,同時也具有多向度的社會意義。民間故事的演述過程具有濃厚的表演色彩,但故事的演述者從來都不是獨自站在舞臺上演獨角戲,聽眾隨時隨地都有插話、打岔、插科打諢的可能。

故事的演述,往往都是因某次偶然的閑談,或者某個偶然發生的事件引起的,演述人通過演述某個與當時當地情景相符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對於當地人來說,民間故事具有重要的交流意義。

只有在民間故事演述的各種因素的關聯情境中,以及從頭至尾的過程之中把握民間故事的生活形態,民間故事才能被全面理解。譬如,獨龍族的“壇嘎朋”貫穿於獨龍族各種儀式場合,表現了對祖先豐功偉績的追憶。這種民間故事現象在民族地區尤為普遍。倘若脫離了具體的生活情境,民間故事便無法演述,也失去了演述的必要。

 

民間故事演述中機智、調侃的語言,伴隨的插科打諢,誇張的形體動作,惟妙惟肖的表情,表演者與觀眾奇妙的互動等等,都可引發現場哄堂大笑。恩格斯在《德國民間故事書》中說: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農民在繁重的勞動之餘,晚上疲憊不堪回來的時候,娛樂他,恢復他的精神,使他忘掉沈重的勞動,把他那貧瘠砂礫的田地變為芬芳的花園。這是民間文學特有的生活魅力。

 

在夜間講故事是民間一種十分普遍的生活現象,有些著名故事集的名稱就反映了這種情況。如意大利16世紀中葉,斯特拉佩魯勒收集的一個故事集叫作《愉快的夜晚》,日本故事學家關敬吾說,他開始研究民間故事時,閱讀的是一位老大娘講述的《加無波良夜譚》。

著名故事家劉德培的很多故事就是在這種場合下獲得,在這種場合下演述。夜談不限於室內,夏季夜晚在室外乘涼,秋收季節夜晚在月光下剝玉米、績麻,這種輕體力勞動都不妨礙講故事。在故事的演述和接受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情趣。

 

演述者的演述魅力

 

民間故事的敘述人不是一般的說話人,即不是正在“說話”的人本身,而是一個秉承了某一地方傳統並傳播和演繹傳統的人物。一個人一旦進入敘事,他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身份、角色和角度。敘述人是敘述人所創造、所想像、所虛構的角色。他可以根據需要,用不同的聲音和方式進行敘述,並伴以各種形體和表情動作。

故事的敘述人在演唱或講故事時,極為自然地把“說”擴展為一種表演、一種戲劇化的形式。敘述者不僅是一個故事的敘述人,他們還身兼數職地模擬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口吻、音容笑貌、行為動作,以有聲有色的方式富有臨場感地敘述民間故事或演繹民間口頭傳統。

(来源:中國民俗學網 / 發布日期:2020-06-10)

編註:日本故事學家關敬吾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