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2)

在隋代,中國化的經變畫嶄露頭角時,並沒有樂舞助興的場面(莫高窟第393窟“西方凈土變”),顯然那時胡姬和胡旋舞很少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出現。到了初唐,這種樂隊伴奏下的胡旋舞便在壁畫中的佛國登臺了。開始時,還嫌生疏,吹奏者顯得遲鈍,舞者旋轉也覺輕緩(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藥師經變”。第220窟“舞樂圖”。第217窟“觀無量壽經變”之舞者)。 

胡旋舞的轉速好像與大唐的國勢同步。

 

不久,樂隊的吹奏變得和諧整齊,看上去明顯在一個節拍上,充溢著生氣;舞者們的轉速也加快了,飄帶與發辮隨同飛旋,體內也好似蓄足了力量(莫高窟第159窟“觀無量壽經變”),幾乎每個手指和腳趾都帶著神采(莫高窟第25窟南壁“舞樂”)……她們簡直真的要像龍卷風一樣飛旋起來了(莫高窟第148窟“觀無量壽經變”)。 

你是否能從中領略到最善胡旋的楊貴妃的風姿與速度,據說唐玄宗興奮得把羯鼓都擊破了。 

反彈琵琶是敦煌舞伎最優美的舞姿。

 

(莫高窟第112窟“觀無量壽經變”)

 

它神奇又自然,勁健又舒展,迅疾又和諧。反彈琵琶,實際上是又奏樂又跳舞;把高超的彈奏技藝與絕妙的舞蹈本領,優雅迷人地集中在這個舞伎身上。 

我們很難知道,當初是否真有這麼一個善樂善舞、才華非凡的胡姬作為模特,還是畫工們瑰奇的想像和傑出的創造呢?

 

不管怎樣,反彈琵琶都是大唐文化的一個永恒的符號。 

敦煌畫工們的創造力令人欽佩不已。他們把身邊的胡姬變成佛國中的伎樂天神。佛國從而註入了現實的生命與光彩,信徒們找到了佛國與自己的聯系,從而感到一種不曾有過的親切。

 

在唐代洞窟中明顯發生變化的天神中,還有那些乘馭祥雲、悠然自得的飛天們。 

這些飛天在印度佛教中屬於“天龍八部”中的兩部,叫作乾闥婆和緊那羅。緊那羅是一位天樂神,也是能歌善舞的天神;乾闥婆是一位天歌神,由於渾身散發香氣,又叫作香音神。傳說他們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夫妻,永遠在佛國的天空中自由飛翔,並載歌載舞,隨手彈奏,娛樂於佛。這情景真是奇異又美妙。所以壁畫中到處有他們的身影。

 

他們最早由印度飛進莫高窟時,被畫得笨拙僵硬,飛行時要依靠用力揮動雙臂(莫高窟第272窟北壁上層、第275窟北壁和北壁中層、第254窟北壁),而且多半呆在窟頂平棋的岔角或說法圖的上角(莫高窟第268窟平棋。第257窟窟頂。第251窟說法圖、第260窟北壁前部說法圖中)。

此後漸漸飛出來在窟頂的天空中與中國的羽人天神漫天飛動(莫高窟第285窟窟頂北披)。直到隋代,才出現大批飛天結隊飛行、繞窟一周的壯觀場面(莫高窟第303、390窟)。隋代的飛天不僅用隨風飄動的長帶來表達飛天的輕盈,還用流動的雲彩襯托飛天的動勢。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