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新發展

1954年,第二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召開,時隔整整20年。會上總結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這20年中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並結合蘇共二十大對於文藝創作所進行的批評,提出了反對粉飾現實、落後現實;反對公式化、概念化;反對“個人迷信”的文藝創作。同時,蘇聯對內對外政策的變化,也逐漸放寬了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各種流派、思潮湧入蘇聯,文藝創作又開始出現了一個活躍時期。

文學界以奧維奇金的特寫集《區裏的日常生活》和愛倫堡的《解凍》為標志,開始了“解凍”時期的創作。並就有關“寫真實”(典型環境)和“正面人物”(典型人物)等問題,展開了討論。電影界也迅速地作出了反映,在繼承著革命電影優秀傳統的前提下,一改過去銀幕形象單一,正面人物完美無缺,反面人物臉譜化等弊病,創作出了符合這一時期蘇聯文化藝術表現特征的優秀的影片,並在創作中同時湧現出了一批新的電影制作者,如:邦達爾丘克、丘赫拉依和塔爾柯夫斯基等等。他們在羅姆、格位西莫夫等老一輩電影藝術家的支持下,對於蘇聯電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產生了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新變化。 


蘇聯電影在創作上的突出變化,首先反映在戰爭題材的影片中。衛國戰爭,蘇聯人民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他們犧牲了200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這個數給戰後蘇聯人民的生活留下深刻的精神創傷。文藝工作者也同樣,他們從自身和對現實生活的體驗中,意識到“孤兒和寡母的眼淚沒有幹”,而冷戰的狀態又隨時有可能爆發新的戰爭,他們極為自然地將視線集中在衛國戰爭的題材,並承擔起譴責戰爭,呼籲和平的重任。

一大批反映衛國戰爭的文藝作品,特別是電影作品就這樣誕生了。卡拉托佐夫拍攝了《雁南飛》(1957年);邦達爾丘克拍攝了《一個人的遭遇》(1950年);丘赫拉依拍攝了《士兵之歌》(1959年);塔爾柯夫斯基拍攝了《伊凡的童年》(1962年)。這是這一時期這類電影的最傑出的代表作品。這些影片與過去的《卓姬》和《青年近衛軍》等那些表現真人真事、名垂史冊的英雄人物的影片不同,雖然同是表現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影片,但卻是以飽經戰爭創傷的小人物、普通人為銀幕主人公,並將作品與揭露“戰爭的真實”結合起來,試圖全面地、真實地揭露戰爭對於個人生活所帶來的災難和深遠影響,從而揭示戰爭的殘酷和對於人性的踐踏。他們的戰爭片。

不是把戰爭作為“勝利”的過程來表現的,而是從不同的側面揭露戰爭對於整個社會,對於所有人的沖擊。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高喊口號,無所畏懼的英雄,他們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人。在敵人的炮火下他們也膽怯,在戰爭中他們也有個人的思考,也有情感的變化。他們盡管也建立了功勳,也保持了做人的尊嚴,但是,他們是普通人、是誠實的人。 

戰爭題材的影片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並得到了世界的承認。 

〈雁南飛》獲得了法國第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擱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士兵之歌》曾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送選影片獎”和在國內獲得了“列寧文藝獎金”等。繼默片時期的蒙太奇學派之後,蘇聯電影又一次為自身的民族電影贏得了榮譽。這一時期的電影創作,特別是戰爭題材的影片創作,在追求拓展主題、內容的表現的同時,更加強調了電影在形式、技巧上的革新。

《雁南飛》中,那段表現鮑裏斯臨死時的主觀鏡頭的運用,那場瘋狂的空襲與狂亂的鋼琴彈奏,在視聽聲畫上的結合;《——個人的遭遇》中,巴布洛夫從戰俘營裏逃跑和駕車沖破敵人的防線,回到蘇軍陣地等,大量的移動攝影的使用,那段德國民歌唱片與巴布洛夫的強烈的情緒沖突,以及從唱片到炸彈的剪輯手法運用,等等。這些在形式、技巧上,對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和對於電影語言的探索,標志著蘇聯電影創作的成熟。

同時,這一時期的創作特征和創作水平也與三、四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形成了明顯的區別。五、六十年代的蘇聯電影出現了題材、樣式的多樣化。電影創作者們解放思想,沖破了多年清規戒律的束縛,他們從不同的側面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和反映生活。作品充分地體現了藝術家們不同審美角度和創作個性。除了戰爭題材的影片之外,這時期的重要的影片還有:歌舞諷刺喜劇片《狂歡之夜》s反官僚主義的抒情喜劇片《忠實的朋友》;抒情正劇片《生活的一課》;刻畫人物心理的革命歷史題材的影片《第四十一》;此外,還有兒童片、驚險片和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等等。形成了這一時期豐富多彩的電影創作的繁榮局面。

同戰爭題材的表現一樣,這些影片也是去描寫普通人,表現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所遇到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格拉西莫夫拍攝的《人與獸》(1962年)、《記者》(19;7年)和《湖畔》(1970年),作為他在這一時期,現實生活題材的三部曲,更是以普通人的命運,生活中的矛盾沖突作為影片創作的中心,並將人物刻畫與對環境、對社會的描寫交織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令人耳目一新。 

總之,50年代以後的蘇聯電影的創作特點,突出了蘇聯電影工作者,對於認識蘇聯社會的發展規律、對於現實生活中的覆雜問題和對於戰爭與和平的思考等方面的興趣。並在作品的表現上,無論是內容的深度、題材的廣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風格樣式的多樣化上,都有了極大的突破。對蘇聯電影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不可否認,在這一時期隨著創作思想的空前活躍,在創作者的頭腦中也出現了某種混亂,他們對一些基本的創作理論和創作實際的看法時有分歧,不同的觀點相互交鋒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文藝創作的活躍和混亂,實際上是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潮的反映,而這時期的政策本身也是很不穩定的。 

1962年,蘇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改進對藝術電影發展的領導的措施”的決議,指出了電影創作“存在著嚴重的缺點”,並提出了“要對破壞社會主義準則與規範的行為展開不調和的鬥爭”。1963年,赫魯曉夫接見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學藝術要和人民生活保持緊密聯系”的講話,開始大抓創作自由他的苗頭。一些原來受到過讚揚的作品,這時卻遭到了批判。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在他那“建設發達的社會主義”的理論的指導下,國民經濟進行著調整和改革,文藝政策再次發生變化,在強調促進文藝創作繁榮的同時,多種措施的實施,使電影進一步納入了黨的政策的軌道。1965年,蘇聯第一次電影代表大會召開,仍舊強調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指導原則。這時蘇聯電影機構也有所改變,成立了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電影直屬蘇共中央領導。此後電影再次走入創作低潮。1972年,蘇共中央重新思考了發展電影事業的政策,並頒布了“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因而出現了70年代中期的電影四大題材的創作熱潮。 

四大題材:

(一)、戰爭題材:偉大的衛國戰爭成為蘇聯電影工作者不盡的創作源泉。以羅斯托茨基拍攝的《這裏的黎明靜悄悄》(1972年)、培柯夫拍攝的《只有老兵去作戰》(1973年)和邦達爾丘克拍攝的《他們為祖國而戰》(1974年)等影片,標志著蘇聯電影理論界曾稱之為的“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這些戰爭片同40年代和50年代的創作又有所不同:有“既唱人道主義挽歌,又唱英雄主義讚曲”的《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和《沒有戰爭的二十天》等;有規模空前的“形象戰爭史”的《解放》和《圍困》等;還有把“孩子和戰爭”聯系起來的,揭示那幼小的心靈受到重創的《受傷的小鳥》等等。使戰爭片更具有深度和廣度,更具有現代特征。

(二)、政治題材:從70年代初開始,這類題材配合蘇聯對內對外政策,有表現拉美人民革命鬥爭的《黑暗籠罩著智利》、《誰也不想死》等;有宣傳本國政策的〈禮節性的訪問》、《目標的選擇》等;80年代以後,還有範圍更加廣泛的《四三年德黑蘭》、《岸》、《列寧在巴黎》、《紅鐘》等;以及揭露我國文化大革命的《海上的人們》等影片。這些影片的特點常常是政治議論式的,追求紀實性風格的表現。盡管這類影片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如:真實的紀錄鏡頭的插入和剪輯按真實事件時間順序上的編排等等,但這類影片一般不受觀眾歡迎。

(三)、生產題材:1971年,蘇共二十四大宣布:蘇聯已經成為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進入了科技革命的時代。因此,這一時期生產題材的影片較之四、五十年代又有所不同,突出了“實幹的人”,“現代企業的領導”人”的“科技時代的主人公形象。這類作品有《金獎》、《反饋》、《希望與支柱》、《幹線》和《第二梯隊開始行動》等。作為直接貫徹黨的政策的作品,影片難免給人以枯燥無味的感覺。

(四)、道德題材:這是四大題材中為數較多的,也是電影藝術家們深感興趣的一類影片。這類影片的創作與當時蘇聯社會的現實問題密切相關,那些“市儈主義”、“物質病”在社會生活中日,益增長,使得人們對於精神和道德因素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日益關註。電影藝術家開始從各種角度探索有關道德主題的表現,這時有塑造正面形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個人問題訪問記》等;有揭露社會問題的《辯護詞》、《審訊》和《沒有證人》等;有通過剖析人來剖析社會的《紅莓》和《白比姆黑耳朵》等;有對人物個性和行為進行思考的《古怪的女人》和《個人問題》等;還有反映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戀人曲》和《野孩子》等等。事實上,對於道德主題的探索,不僅僅局限於道德題材的影片中,在其他三種題材的影片中也具有道德因素方面的表現。 


在七、八十年代,四大題材的創作,在蘇聯電影發展史中仍是一個非常的重要階段,也同樣引起了世界電影的矚目,它曾被西方人稱之為是一個獨特的“蘇聯電影學派”。 
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國內政治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作為藝術創作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法也隨之終結。在這一章中,我們改變了按照電影編年史的時間順序,而集中地對於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的全部過程。分別不同時期的發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Views: 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