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這裏所做的區別的內容,可以從多方加以解說。冷熱語言vs. 溫度計量語言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冷熱、紅藍、美醜,這些都是有我的語言。在這種語言裏,看到的東西是連著看者的。與此相對照的是物理學方式,在那裏,我們把所探索的事物對象化,這些對象本身中不包含我們對它們的感受和理解。伽利略區分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即是在明確對象化性質與非對象化性質,並明確物理學只關涉對象化性質。經驗和實驗的區分也與此相應。在經驗中,所經驗的東西和經驗者連在一起,而實驗則力求把實驗者排除在實驗結果之外。中子星或中微子是存在在自然界中的某些東西,它們的存在方式與我們的思想、語言無關,我們改造自己的思想、語言去適應它們。即使我們研究的對象是感覺或思想。在感覺的生理-心理學中,我們檢查光子或光子對視網膜的刺激。我們平常所說的看到、感到等等,在物理學裏消失了;當然消失了,如果不消失,我們就沒有生理-心理學〔廣義的物理學〕了。這一點早在伽利略就已經洞見———當然,這種洞見也只有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家需要,後世的物理學家不再需要,對他們來說,這一點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今天只會用一種方式來系統思考中子星。但說到感覺、語言,我們既可以把它們作為純粹對象性的東西來研究,又可以保持在非對象化層面上對它們進行系統思考。語言學要盡量把語言當作對象〔事質〕來研究,例如它特別關註句法,關註規則性的東西,到生成句法那裏,句子就像是從一個自動裝置中產生出來的。哲學關註語言的方式大不相同,它始終關註的是語詞和句子怎樣體現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基本”
我們說,語言是人類的基本理解方式;上一節談了“理解方式”,這節簡短談一下“基本”。
上一節關於語言所說的,也可以用來談論器物、制度、習俗,這些東西是客觀的,但同時它們是理解的產物。這些,古典哲學稱之為客觀化的精神或精神客體〔精神對象〕。既然器物制度等等與語言一樣是客觀化的精神,那麽,下一個問題就是:在種種精神客體中,語言何以高標特立?
我想,可以提到語言的一些相互聯系的特征。語言伴隨著幾乎所有人類活動,無論你下棋、做木工、做買賣、解牛,通常都一邊做一邊說;圍棋的道理、殺牛的道理,都會進入到語言之中,進入到關於圍棋和殺牛的種種說法之中。與此相連,語言是人人都用的,圍棋不是人人都下。換言之,在同一個語族中,語言是公用的、通用的。與這些相連,語言代代相傳,具有更高的穩定性,殺牛的方式則可能發生劇烈的改變———與解牛的傳統方式相比、與政治建制相比,語言是各種傳統中最穩定的傳統。不妨說,別的精神客體有點兒像這個公司那個公司發的代用券,語言則是一種通用貨幣。這就使體現在語言中的道理成為通用的道理。你我都很懂圍棋,你我想說明什麽道理的時候,往往喜用圍棋來說,借用圍棋來說會說得格外清楚。但不下圍棋的人就不容易明白我們在說什麽。
與所有這些特點相聯系的根本之點在於,如索緒爾指出,語言是個純符號系統,它除了用於理解的交流之外,別無它用。這使得語言具有格外的系統性,最系統地體現著我們是怎樣理解世界的,換個哲學家更愛使用的說法,最系統地體現著我們的概念方式。
道理、概念、語詞
我們已經說到了“概念方式”。從前,哲學家更喜歡說到概念,較少直接說到語言。語言轉向之後,人們更多說到語言、語詞。主要緣由,我想,概念這個說法太內在了,容易墮入心理學之類的領域。你不談“意象”這個語詞,你如何來談這個概念?或者換個說法:語詞大致有人人同意的用法,而概念比較“主觀”,你我對人權有不同的概念,但人權這個詞的用法,你我並無分歧,否則連“你我對人權有不同概念”這話都沒意義了。弗雷格仍然采用概念這個說法,不過,在他那裏,概念是經過技術性定義的,是某種客觀的東西,不容納“你我對人權有不同概念”這類說法。
盡管談論語言成為時尚,概念這個詞卻並不容易輕易打發掉。維特根斯坦實際上換用兩者,萊爾則申明,我們有時不妨仍沿用概念這個詞。然而,概念和語詞並不是可以任意換用的,只有弄清了何為語詞何為概念,才能比較系統地看到何時可以,何時不可以。但澄清概念與語詞的關系是一項不小的任務,我在《語言哲學》一書中做過一點兒嘗試[12],這裏只談最相關的一點。
我們剛才說,哲學旨在探入一些根本的道理;也可以說,旨在澄清一些基本觀念或澄清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澄清正義概念、真理概念、時間概念。時間概念與時間這個詞是什麽關系呢?當然,時間這個概念用時間這個概念詞標明。考察時間,不能像研究哺乳動物那樣去做,所能做的是考察時間這個概念,而考察概念,如前引維特根斯坦的一段話說到的,“因而就是分析語詞的應用”。不過,考察時間概念卻不只在於分析或考察時間這個詞的含義或用法。時間在這裏倒更接近於一個題目,在這個題目下,我們考察之前、之後、從前、現在、將來、馬上、很久、永恒、持續、期待、回憶、的、了等等很多語詞,考察一個詞族,或考察動詞的時態用法,過去時、進行時,考察與時間概念相關的種種說法。簡便起見,我們不妨說,所謂概念考察主要是考察美、感覺、正義、自由這些論理詞,但具體分析時,我們恰恰不停留在這些“大詞”上,而是探入與這些大詞相連的種種實際說法。上面說到,萬德勒對good 這個詞做了一番考察,臨到末了,他說這番考察對澄清善好概念幫助有限。在《感覺與可感物》中,奧斯汀與艾耶爾爭論的是“感知問題”,但他只用了很少篇幅討論perception 這個詞,而且幾乎滿足於指出人們在日常言談中很少像哲學家那樣使用這個詞,絕大篇幅則用於討論看見、聽見、look、seem、direct、really 這些有穩定用法的語詞。不明就裏的人也許覺得奧斯汀有點兒別出心裁甚至避重就輕,然而,在我看,這是概念考察的正途。前面引用的一段維特根斯坦話:“必須問的不是:什麽是意象……而是‘意象’一詞是怎樣用的”,這話會誤導我們把關於意象的概念考察和關於“意象”的語義分析等同起來,至少是把兩者擺置到了同一層面。那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維特根斯坦馬上加上一句:“但這不是說我要談論的只是語詞”,顯然是要防止這種誤導,雖然他並沒有說清楚“必須問的是‘意象’一詞是怎樣用的”和“不是說我要談論的只是語詞”之間的區別究竟何在。
反過來,我們分析的是小詞兒,考察的是些平常的說法,但我們是由大概念大觀念引領的。我們看似在處理細微的語義問題,但這只是因為這些語義問題涉及到一般道理的澄清。奧斯汀對seem 和look 之間微妙的語義差別做了一番“捭頭發絲”式的分析,揭示了某些基本道理。泛泛稱說或指責分析哲學家捭頭發絲,只是表面文章。要緊的是捭過頭發絲之後,我們看到了還是看不到有意義有意思的東西。在“哲學語法”工作中,語詞用法的探討或語義分析是為概念考察服務的,我們考察之前、現在、將來、了等等很多語詞,考察采用它們的種種說法,是為了弄清時間概念。
概念和語詞並不是一回事,概念不能都換說成語詞,但另一方面,概念考察和語詞分析關系極為密切,我們固然可以通過比喻等等來解說、澄清某一概念,但概念考察的基本方式是借助分析與某一論理概念相關的種種說法,或反過來說,我們通常把這種進路稱為概念考察。要防止哲學誤入語義學,或要澄清哲學與語言學的區別,我們不妨采用這樣的提法:哲學關心的不是語言,而是概念。相應地,我會說,哲學的核心工作不是語言研究,而是概念考察。
總結下來,我大致這樣看待哲學與語言的關系:哲學的主要目標是明理,明白那些根本的道理,這些道理,置於真理、實在、精神、意識、時間、物質等題下;我們通過種種方式來講述這些道理、辨清這些道理,其中核心的一種,是通過概念考察的方式;我們考察時間概念,意思是,通過考察與時間相關的種種說法來理解時間。
概念普遍性
大家都知道,哲學關心真理、實在、本質、人與自然,等等。我們會說,什麽是實在,什麽是真理,這些是根本問題,由於根本,所以是哲學問題。然而,怎麽一來,它們就成了根本問題?世上可以沒有白暨豚,我們照樣理解世界,但不通過真/假、本質/現象、有意/無意,我們就談不上理解世界。我們是靠這個概念網絡來理解世界的。它們是到處都會出現的重要區別;說理,要麽要根據這些區別來說,要麽會說到這些區別頭上。在這個意義上它們是普遍的,而不是在抽象普遍性的意義上,仿佛真假是真幣/假幣、真品/贗品、真性情/虛偽之上的更高的類、更抽象的概括。我們並非仿佛從張三開始,然後“上升”到上海人、人、動物、物、存在、有無,到了存在或有無,就到了最普遍之處了。如此“上升”到普遍,正是黑格爾所謂的並加以貶斥的“抽象普遍性”。從張三開始“上升”,我們有無數多的方向,例如上升至“頭發已經脫落了三分之一”的那個類。我們卻順順溜溜地上升到了人,到物,這是因為,人與非人、物與無、物與事是些根本的區別,人和物這些概念,已經在那裏等著我們向之上升了。如果你願意,盡管把它們叫作“先驗概念”。我自己不願采用這個約束力過強的用語,寧願平白把它們稱作“普遍概念”。這裏的“普遍”也很平俗,無非是說,真、好壞、實在、本質、人與自然、有意無意,是些你思考無論什麽都會用到的概念〔當然我不是說你說每一句話都要用到這些詞〕,比如你思考幻覺的時候就會用到實在、現象、真假這些概念。按照比較流行的說法,它們構成了或組成了我們借以看待世界的概念框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