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追尋生命的意義》(28)

4 心靈動力學 (Noo-dynamics)

我應該肯定,人的尋求意義與價值可能會引起內在的緊張而非內在的平衡,然而這種緊張為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我要大膽地說,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麽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人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正如尼采充滿智慧的名言:"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Hewhohasa"why"toliveforcanbearalmostany"how")我認為對任何心理治療,這句

話都可作為座右銘。在納粹集中營內,我們可以親眼看到,那些知道還有一件任務等待他去完成的人,最容易活下去。後來美國的精神醫學家在日本與朝鮮的集中營內也證實了此點。

就拿我自己作例子,當我被抓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時,我正準備付梓的原稿被沒收了。(這是我第一本書的笫一個版本,英譯本在一九五五年由Alfred A.Knopf出版,書名為《醫師與心靈:意義治療法簡介》--The Doctor and the Soul: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當然啦,那時我最深的心願是要再次寫出這本書,而這竟幫助我活著度過集中營的嚴酷。例如當我患傷寒感覺很難受時,我用碎紙片記下許多摘要,以備重獲自由時能重新著書。我確信這份動機協助我度過巴伐利亞集中營黑暗的牢房,而克服了令人崩潰的危機。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奠基於某種程度的緊張:人"已經達成"與"還應該完成"二者之間的緊張,或者是:人"是什麽"與"應該成為什麽"之間的緊張。這種緊張是人類生命中固有的屬性,為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我們不必再遲疑去要求人實現自身潛在的意義了;也只有這樣作,才能喚醒人潛伏狀態中的求意義之意志。我認為我們如果以為人最主要的需求是"平衡"(生物學上稱為Homeostasis),是沒有緊張的狀態,那將是心理衛生上的一種危險的錯誤觀念。人真正最需要的並非不緊張,而是為了某一值得的目標而奮鬥掙紮。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價地解除緊張,而是喚醒那等待他去實現的潛在意義。人所需要的不是生物學的平衡,而是我所稱的"心靈動力學"--心靈動力在緊張的兩極之中,一極代表需實現的"意義",另一極代表必須實現此意義的"人"。我們不要以為這只有對正常情況中的人才是如此,其實對於精神官能癥病人甚至更加確實。如果建築師想要鞏固一座老朽的拱門,便需增加覆蓋在拱門上的負荷,如此拱門的各部分才能接合得更緊密堅固。所以,如果治療者希望增長病人的心理健康,就不必害怕經由再次探索其生命的意義而增加他的負荷。

提出上述意義治療的優點之後,繼而我要說明它的缺點。今天有太多的病人抱怨,對自己的生命感到全部無意義,以及終極的無意義。他們無法體認到為了它就值得活下去的某種意義,他們被內在的空虛所縈擾糾纏,他們中有一種虛幻的寂寞。這種境遇我稱它為"存在的空虛"。

5 存在的空虛

"存在的空虛"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類要成為真正的"人"時,必須經歷雙重的失落,由此而產生存在的空虛。人類歷史之初,"人"就喪失了一些基本的動物性本能,而這些本能卻深深嵌入其他動物的行為中,而使它們的生命安全穩固。這種安全感就如同伊甸樂園一樣,永遠與人類絕緣,人必須自作抉擇。除此之外,人類在新近的發展階段中,又經歷到另一種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為他行為支柱的傳統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沖動不告訴他應該作什麽;傳統也不告訴他必須作什麽,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作什麽了,於是他愈來愈聽從別人要他去作什麽,於是他就愈來愈成為順從主義的犧牲者了。

我在維也納綜合醫院神經科的工作同仁對全院病人及護理人員作了一項全面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55%的問卷呈現或多或少的"存在的空虛感"。換言之,一半以上的人感到過生命無意義。

"存在的空虛"所表現最主要的現象是無聊厭煩。現在我們可以領悟叔本華所說的,"人類註定永遠在兩極之間遊移: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事實上,現時代中所興起的無聊厭煩感,比起災難疾病要給精神科醫師帶來更多的問題。而且這類問題必定會日益增加,因為自動化機器不斷進步,使一般人增多了閑暇的時間,但可憐的是其中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用這些新獲得的自由時間來作些什麽?

舉個例子,讓我們仔細想想"星期天神經官能癥"(Sunday Neurosis)這回事。當一周的匆忙結束,而內在的空虛浮現,使人理會到他對自己的生命不滿意時,就會發生此類憂郁癥了。很多自殺的案例都可以追溯到這種存在的空虛上面。現代如此廣泛普遍的酒癮(Alcoholism)及少年犯,除非我們能意識到問題底下的存在空虛,否則就無法理解為何有此種現象了。領養老金者及老年人的危機問題也是如此。

此外,還有許多種不同的面具及偽裝隱藏著存在的空虛。有時求意義的意志受到挫折,於是用其他代替者作為樸償,例如求權力的意志(包括最原始型態的權力意志)以及求金錢的意志。也有些時候.這種受挫的求意義意志被求享樂的意志所取代,因此成為性的代償作用(compensation)。在這些案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存在的空虛,性欲遂猖獗泛濫。

在神經官能癥患者中發生一種類似的情況,就是某種型式的反饋機制與惡性循環作用。這我後面會再提到。我們可以再三再四地觀察到,神經官能癥之癥狀一旦侵入存在的空虛中,就會繼續興風作浪。但是如果在心理治療中我們不增補意義治療法,那就永遠不能成功地使病人克服他的病況。要預防病人將來再覆發,我們必須充填其存在的空虛。因此,意義治療法不只適用於上面所述的心靈性病患,也適用於心因性病人,特別是對"假性神經官能癥"病人更為適當。瑪加達曾說過,"每一種治療方法,無論它多麽受到限制,在某方面都可以成為意義治療法。"

現在讓我們深思一下,如果有位病人問你:"到底我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麽呢?"此時我們要怎麽辦才好?

Views: 24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