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二 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造
最隱蔽、最深幽的小地方,展開的卻是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造。在人類的一切創造活動中,唯有藝術的創造最為純粹。
美學家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一書中詳盡討論了這種特性。她認為,藝術創造和物質產品的創新有本質的區別。物質產品離不開特定的材料、形狀、功能、名稱,因此無論如何算不上純粹意義的創造;而藝術則要構建一種原來並不存在的虛像。它即使與現實相關,也是一種主觀經驗和情感生活的表現,因此是一種真正的創造。
哈佛大學哲學教授閔斯特堡則在《藝術教育原理》一書中論述了藝術作為創造物的自足孤立性質。他認為,科學發明與藝術創造看起來差不多,實質上卻完全不同。第一,科學發明是科學家和同行們一起,合力建造一個總體知識系統,而藝術家則在營造一個不與旁人雷同的獨立天地;第二,科學發明具有明顯的上下繼承性,而藝術創造則永遠是一個不與前人重復的新鮮行為;第三,科學發明一旦產生就已解決,從第二天開始便形成重復,而藝術創造則需要不斷重新伸發,從頭開掘,即便是老題材也應該出現新格局。因此,藝術創造展現出一種罕見的特殊性:因創造的純粹而孤立。
這里所說的“孤立”容易產生誤解,因為藝術創造的后期展開階段很可能產生一種萬眾匯聚的熱鬧,似與“孤立”相異。其實,就其創造程序的核心部位而言,無論是創造者的精神活動、心理處境,還是創造物的個體性、初生性、獨特性,都是極其孤立的。孤立,是創造者和創造物的首要生存原則,也可稱為“唯一性原則”。
但是,確實遇到了一個根本問題:這種純粹而孤立的創造,對人類社會究竟有什麽意義呢?
任何創造都有可能為人類社會增添新質,卻更有可能隨風飄散。藝術創造,如何才能成為前者而不是后者呢?
唯一性原則固然珍罕,卻又何以使這種原則打動人心,吸引萬眾匯聚,取得社會價值?
回到培根的定義上來,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那麽,這里的“人”是純粹的創造者個體嗎?其中是不是也包含著各種接受者,因此包含著人類的整體生態?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個體創造者有沒有可能撬動更多人的心靈?被“人”相乘的“自然”,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形式意義上的“自然”,成為個體創造者撬動更多人的心靈的支點?
——這種種問題,使古典的培根定義,需要加入新的內容,成為一種現代形態。
三 創造的說服力
現代形態的首要問題是:創造的唯一性原則,遇到了創造的價值論原則。
人在創造中點化自然、釋放自然,最后也要把自己和創造一起變成一種形式化了的“自然”。這第二個“自然”,就是與天相生、與民相親的客觀創造物,可稱之為“人化的自然”。
然而,既然藝術創造的成果是一種精神虛設,它又何以能與天相生、與民相親呢?
這里就必須有一個讓精神虛設變成精神成果的“被接受”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創造的說服力。
創造的說服力是一個艱深的概念。為了說明它,我想引述一位現代畫家的話。這位畫家叫德西迪里厄斯·奧班恩,澳大利亞人,曾任聯合國的視覺藝術委員會主席。他在《藝術的涵義》一書中寫道:
有個農民看到一個位紳士的肖像,他仔細地端詳后感嘆道:“不管他是誰,這張畫極像他!”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笑了。可是當我看到倫勃朗作的他的母親的肖像時,我意識到自己實際上也有同樣的感覺,使我慢慢笑不起來了。這兩種情況都是被藝術家的說服力深深打動的結果。除了現實的說服力以外,還有一種我所稱為的創造的說服力,這和現實很少或沒有關系。創造的說服力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外行引進創造的世界。
《藝術的涵義》
奧班恩還說,這種創造的說服力與真實的說服力有著本質的區別。對一位創造力勃發的出色畫家來說,“當注視著人體或動物的形體時,客觀的解剖知識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對創造力的障礙”。對此,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乃是:“希臘雕塑的全盛期是在公元前5世紀,那時不像后期那樣把解剖應用於客觀性狀,而是應用於實際感覺。”
創造的說服力與我們平日賴仗的教育的說服力、科學的說服力也很不相同。藝術創造靠一種神奇的虛設觸及了人們的兩重共性:一是所刻畫的對象在人們中的共性,二是欣賞者內心的某種共性。這兩種共性,來自於人類的共同生態。因此,不管藝術家多麽純粹地孤立,他們都是經由自己的“單房”和小徑,在探詢人類生態。這種探詢的成果不是邏輯結論而是直覺形式。
總之,藝術創造的說服力,是要把培根所說的“人”,通過藝術家個人而抵達人類生態;還要把培根所說的自然,通過原始自然而抵達自覺形式。而這一切,又必須在虛設中實現。
現代社會與古典社會相比產生了更大的不同。社會生活的極大繁榮和極大險惡,使一切創造目的的實現必須通過一番爭奪。陸機、劉勰描寫過的怡然自得狀態當然永遠令人神往,但在進入這種狀態和離開這種狀態前后的藝術創造程序,必須承受艱難的現代選擇。現代選擇的結果未必只是現代,很可能是某些虛設形式的跨時空展現。
由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新的定義了。
那就是——
藝術,是一種把人類生態變成直覺審美形式的創造。
這便是構成本書內容的經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