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孩童年歲日增,脫離“原始關系”的程度也越大,於是,便越加渴望自由與獨立。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在此日益個人化的過程中的辯證特質,才能充分地明白這.種渴望自由與獨立的因果關系。
這個過程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孩童在身體、情緒與精神方面日益強壯。同時,身體、情緒及精神各方面的功能也日益統一。於是,一個由個人意志及理性引導的,有組織的構造在日漸地發展著。如果我們把人格的這個有組織而完整的整體,稱作“自我”(Self),我們也可以說:“個人化的成長過程的一面,就是自我實力(Self-sfreaenth)的成長”。個人的條件及社會的環境限制了個人化的成長。而社會環境的限制尤為主要,因為,在這方面,個人之間的差異雖然很大,但是,每一一個社會只能達到某一程度的個人化,一般的人不能超越過這個程度。
個人化的過程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的孤獨”。“原始關系”給予安全感,並把個人與外界當做基本的聯系。孩童從世界“脫穎”而出,發覺他是孤獨的,是一個與他人絕休戚的個體。這種與世界——這個世界與其個人比較起來,是強而有力的,而且常常是具有威脅性和危險的——分離的狀態,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只要一個人是此世界的完整的一部分,只要他沒有覺察到個人行為的可能性與責任,那麽他便不必害怕這個世界。當一個人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整體時,他便覺得子然孤立而面對著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
這時,便產生了想要放棄其個人獨立的沖動,想要把自己完全隱沒在外界中,藉以克服孤獨及無權力的感覺。然而,這些沖動及由此沖動而產生的新的關系,與在成長過程中所切斷的關系,是不一樣的。正如同孩童不能重新投入母胎中的情形一樣,在心理上,他也不能倒轉個人化的過程。如果想要這樣做,就必須采取“服從”的態度,但是,在跟從的過程中,權威與服從此權威的孩童之間的基本矛盾還是未曾消除的。在意識上,這個孩童可能覺得安全與滿足,但是,下意識地,他發現,他所付的代價是放棄自己的力量及完整性。因此,服從的結果與當初想要服從的目的正好相反:服從增加了兒童的不安全感,同時,產生了敵意與反抗,而這種反抗是更令人驚嚇的,因為反抗的對象正是兒童所依賴的人。
然而,服從並不是避免孤獨與焦慮的惟一方法。另外一種方法,也是惟一一種有創造性的,結果不是導致無法解決的沖突的方法,就是與人類及自然,自動自發地建立關系,這種關系是在不否定個人的情況下,把個人與世界聯系起來。這種關系——其最極致的表現就是愛與創造性的工作——固著於整個人格的完整性與力量中,因此,所受的惟一限制,就是自我成長過程中的那些限制。
個人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兩種結果便是服從與自發的活動,關於這二者的問題,在以後還要更詳細地討論;現在,筆者想要討論一個普遍的原則,就是從個人化的過程中,及個人日漸獲得自由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辯證過程。一方面,兒童變得日益自由,可以發展和表現自我,而不受原來約束他的那些關系的妨礙。可是在另一方面,兒童也日益地脫離了給他安全與保障的那個世界。個人化的過程雖然是其個人人格日增力量及日漸完整的一個過程,但同時,也是一種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失去了當初與他人無分彼我的同一性,兒童日漸與他們分離。這種日漸分離的情形可能產生一種孤立狀態,從而產生淒涼之感,和造成強烈的焦慮與不安。如果兒童能發展內在的力量及生產力,這種日漸分離的情形也可以產生一種新的接近他人的情況,因為.內在的力量與生產力是與外界建立此種新的關系的前提。
如果自我的成長能與這種分離及個人化的過程配合發展,那麽兒童的發展將會是諧和的。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事。當個人化的過程自動地發生時,由於許多個人的及社會的因素,自我的成長受到了妨礙。這兩種趨勢之間的差距,產生了無法忍受的孤立與無權力的感覺,這種感覺又導致精神的機構(Psychicmecheanjsms),以後,筆者把它稱作“逃避的機構”(mechanismsofescape)。
在動植物種類演化史上,人類歷史也可說是日漸個人化及日漸獲得自由的一個過程。當人類試圖擺脫強制性本能時,便開始脫離人類以前的階段。如果我們能夠本能地了解一種特殊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由遺傳的神經構造來決定——我們便可以在動物界方面,觀察到一種顯明的趨勢。就發展的程度而言,越是低等的動物,越能適應大自然,其活動也越受本能及反射行為機構的控制。某些昆蟲的社會組織完全是由本能所造成的。在另一方面,發展程度越高的動物,於初生的時候,其行為方式越有伸縮性,同時其結構的調整也越不完全。人類的這種發展達到了其巔峰狀態。初生的時候,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不能自立的。人類之適應自然,主要是靠學習的過程,而不是靠本能的決定。“在高等動物,尤其是在人類方面,本能若不是一個日益消失的,也是一個日益萎縮的東西。”(L.Bernard:Instinct,Holt&Co,NewYork,1924,p.509)
當本能之無法固定行為超過某一程度時,當對自然的適應喪失其強迫性的特征時,當遺傳的天賦機構不再能固定行為的方式(waytoact)時,遂出現“人類”。換句話說,“人類的存在與自由,從開始起便是不可分的。”在這裏,筆者所指的自由,不是就“有自由做什麽”的積極意義而言,而是就“解脫什麽”的消極意義而言,質言之,就是“解脫”本能的約束,也就是說,本能不再決定人的行為。
就上述所討論的意義而言,自由誠然是意義曖昧的。人類初生時沒有動物所具有的那種本能,可以做出適當的行為;人類依靠父母之期間,較任何動物都長,而他對環境的反應;不及自動調整的本能行為那麽迅速和有效。於是,人類沒有這種本能的能力,他可能因而要遇到許多危險及恐懼。然而,就是人類的這種不能自立的現象,才使得人類得以發展;“人類生物的弱點,就是人類文化的條件。”
人類從有生命開始,就必須對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Coursesofaction)做一抉擇。在動物方面,從某一種刺激(例如饑餓)開始,到滿足因這種刺激而發生的緊張(這幾乎是完全固定的一種行為方式)為止,這是一連串不間斷的反應。在人類方面,這一連串的反應便受到妨礙。這種刺激還是有的,但是滿足的方式卻是“取舍自由的”,這就是說,他必須在許多行為方式中,做一取舍。人類並非只能從事某一先決的本能行為,而必須在腦海中斟酌許多可能的行為方式;人類開始思想。他對於自然,由純粹的被動適應,變為主動的適應:他可以有所創作。他發明了工具,藉以支配大自然,他日益地脫離大自然。他開始朦朧地發覺自己——或者可以說,發覺他的團體——與大自然不是同一的。他漸漸地明白,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既是自然的一部,又要超越自然。他開始發覺,死亡是他的最後命運,雖然他試圖以各種幻想,來否認這項事實。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