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宋代城市中,無論早晚還是白天,都可看見出售“煎點湯茶藥”的,尤其是在時交五更的早市上,街頭巷尾傳來的“煎點湯茶藥”的叫賣聲響作一片,已成為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
“煎點湯茶藥”,茶為主要,以宋代常見的“煎香茶”來看,它的制作方法是:每百錢上春嫩芽,合一升去殼蒸熟的綠豆,再細磨十兩山藥,摻入腦、麝各半錢,重新放入盒中一同研磨約20杵下,再放入罐中密封好,窨三天後,再把這種香茶放在水裏煮,使所含的成份進入水中,好似煎藥。
無怪乎宋代美食家林洪有這樣的認識:“茶即藥也,煎服則去滯而代食。”煎茶時間愈長,味道也就愈好。而“點茶”,就是在炭火將茶葉水燒得滾沸起時,用冷水點住,茶葉水再滾沸起,再用冷水點住,如此點三次,才能收到色味皆佳的效果,這是一般的“點茶”規律。
由於茶葉的豐收,茶坊遂在城市普及,“點茶”也就在城市中流行起來,各式點茶競爭相長,出現了“點茶不一”的局面。如當時茶葉多產自南方,北方人特別難得到它,一旦得到茶葉,又以為茶葉味不好,所以在茶葉裏放入許多雜物煎點,正如葛立方《韻語陽秋》所說:“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這就好像北宋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所描繪的李翠蓮“煎點茶”相同。她是這樣說的:
此茶喚作阿婆茶,名實雖村趣味佳。
兩個初煨黃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
江南橄欖連皮核,塞北胡桃去殼。
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壞了你們牙!
類似這樣的“煎點茶”,是屬於低層次的。高層次的點茶是能將茶點得“極勻”,有的能點得水脈成禽獸蟲魚花草之物象,纖巧如畫。還有的如徽宗《大觀茶論》所言:將茶點得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達到這種意境是很不容易的。
“點茶”在城市,特別是上流社會中,已作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人們無不把點茶當成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標志。如曾布、呂惠卿同為內相時,與客人一起吃茶,他們頻繁註湯於茶水中,客人見狀說:身為翰林司,為什麽不了解點茶呢?這話固然有取笑的意思,但有道理,因為點茶是有一套程序和講究的,不是任何人都點得了的。這就如同丁謂《煎茶》寫的:“輕微緣入麝,猛沸卻如蟬。羅細烹還好,鐺新味更全。”
點茶需有各種條件配合,而且最好“點茶須是吃茶人”,還要以一味好水配合,若雜以他水,則亟敗。像蘇才翁與蔡君謨的煎茶相鬥,蔡君謨就專用惠山泉,蘇才翁茶不精,便取天台竹瀝水煎點,才能取勝。
在點茶時,還要點得適度。多點,則使人生厭;少點,則又有余。全靠精神集中,恰到好處。這樣煎點出來的茶才好喝,像蘇軾所說的:“試烹一盞精神爽,好物元來不須多。”可這並不等於只有茶才能使人精神爽,從某種觀點上說,湯比茶更具有止渴快氣益精髓之作用。《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描寫:山東鄆城縣鎮上,五更時分就出現了趕早市賣湯藥的王公。他在縣衙前碰見了老主顧宋江,宋江向他解釋自己起早是“夜來酒醉,錯聽更鼓”,王公便得出結論“必然傷酒”,他便向宋江“濃濃地奉上盞二陳湯”。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說家言,“二陳湯”是流行於北宋大小城市中最普通的一種“湯藥”。
從醫學角度看,二陳湯主治:疾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其成份是: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煎點時,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它對“傷酒”無疑是能起化解作用的,即使不傷酒,倘每早起來喝上一盞二陳湯,也會提神養身的,正像歐陽修吟詠的那樣:“論功可以療百疾,輕身久服勝胡麻。”
“湯藥”有如此優越之功效,自然可以堂而皇之載入典籍了。粗略翻檢宋代的一些典籍,就會發現湯藥陣容頗為壯觀:鹽豉湯、荔枝圓眼湯、縮砂湯、無塵湯、木星湯、木香湯、香蘇湯、紫蘇湯、乾木瓜湯、濕木瓜湯、白梅湯、烏梅湯、桂花湯、豆蔻湯、破氣湯、玉真湯、薄荷湯、棗湯、快湯、厚樸湯、益智湯、仙術湯、杏霜湯、生姜湯、胡椒湯、洞庭湯、檀湯、撾脾湯……
湯品紛呈局面的形成,也和貴族的提倡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皇帝就將“湯藥”與“茶”賞賜給自己欣賞的人物、遠征的將士,以示寵愛。北宋政府還有一條規定:宋選人、使臣等無職田或職田不足者,於俸祿外另給“茶湯錢”。
所以,擁有“茶湯藥”簡直成了一種榮譽,這更引起了王公臣僚起而效仿,最為常見的是他們碾制湯末、丸藥、茶餅,隨身攜帶,須臾不離。像人們所熟悉的《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中的王安石,在罷相返鄉途中,痰火病發,他就吩咐手下人只取一甌沸湯來,將沸湯調“丸藥茶餅”服了,這才確保痰火病未發起來。
這又反映出了有身份的貴宦還隨身攜帶煎點湯茶的器皿,而且這種器皿絕非一般。開寶年間,有一身著布衣的美須髯者,引著一須眉皜白擔布囊的仆人,叩開了洛陽甘露寺院門,高大豐肥的院主與他相禮攀談,時間長了,布衣者便命老仆取茯苓湯末和兩只金盂、一只小金湯瓶,然後向僧人索火點金瓶,借寺院的托子點湯。
這種金湯瓶當是上品,以此類推,稍差的湯瓶是銀質的,次之則是鐵的或者瓷石的。湯瓶分為金銀瓷三種,就是因為社會各個不同層次都需要煎點湯茶。在宋代城市中,已把點湯茶當成了一種禮節。如宋真宗與晏殊談話,坐下便“賜茶”;談話完畢,起來便“點湯”。“講讀官”在上朝時,也是“賜坐飲茶”;講讀完畢,飲湯乃退。看來,“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已在城市裏成為規矩。可是也有不設茶,只設湯的,如範純夫每次日當“進講”,這天夜裏在家先講,眾弟子全部來聽講,他不設茶,只點湯而退。這多半是在一種比較隨和的環境中。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客人一來則設湯。武臣楊應誠來了個標新立異,家裏有客來時,他經常用蜜漬橙、木瓜之類的水果,作為茶湯款待客人。於是,去他家的客人予以仿效,但有人認為:客人來了久坐,說話多了傷氣,故在他走時則將湯端上,前人的意思一定是出於此點,宋代人不應為嫌。然而由於文化素質的不同,宋代的許多市民是很難掌握這一尺度的。有客人來,便將茶與湯一起點上端上,以至使客、主都喝空了盞,這就使人好笑。而公廳之上,主人的湯,不能準備很多,許多客人因此也就盞杯裏空空的,這就是本想行禮反而失掉了禮節,更可笑了。
可是,習俗一經形成,便有其相對獨立性。無論先茶後湯,還是先湯後茶,它們總是一枝樹幹的兩朵花,並蒂生放,相得益彰。施耐庵這樣的小說大家也用筆忠實記錄了“煎點茶湯藥”這一情形。其余的小說家們也在其作品中,不止一回地勾勒出了一個又一個侍候顧客吃茶、吃湯茶博士形象。元代雜劇中也出現了許多類似“則我這湯澆玉蕊,茶點金橙”的景象,這自然是北宋城市“煎點湯茶藥”之余韻……
畫家也運筆描繪出了宋代城市這一最為常見的食風景象,如南宋佚名畫家所作的,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的一幅圖——
六位著宋代城市下層市民服飾的商販,圍成一圈,右側二商販端盞吸飲,一手捧蓋碗的商販凝神觀望,左側一笑呵呵的商販從一長頸容器中往一盞內倒飲料,他身後一商販,躬身俯首,一手用夾子在爐竈內撥弄,一手握一長頸湯瓶,左側第一位商販,一手握盞,一手提裝長頸飲料容器的移動爐竈,似等右側端盞吸飲者的品評意見……
此畫構圖緊湊,氣韻恬靜,但並無題名,有專家認為它描述的是南宋城市賣漿情況,故名為“賣漿圖”。筆者認為不妥,根據宋代城市煎點湯茶藥成風這一史實,似冠以“煎點湯茶藥圖”較為合適。
無論從杯盞、容器,還是可移動的爐竈、夾子、炭條等等,都可見出這是六位活躍於南宋城市中的煎點湯茶藥商販,或可稱之為煎點湯茶藥藝家,他們聚攏一處,正在比較著煎點湯茶藥的優劣。這種描畫市井販賣煎點湯茶藥的圖畫,是宋代以前從來也沒有過的。元明清三代均出現了緊步這幅《煎點湯茶藥圖》後塵的繪畫,如明萬歷年間《歷代名公畫譜》中的《煎點湯茶藥圖》,元代趙孟所繪的《鬥漿圖》,圖中人物、物品與宋代這幅《煎點湯茶藥圖》幾乎同出一轍,亦步亦趨。兩相比較,不難看出宋代城市食風的影響長久!從圖中似可聞到那煎點湯茶藥濃烈的馨香,熏得人心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