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12

這里的主宰者不是激情,而是明察;不是虛無縹緲的思辨和構想,而是腳踏實地的分析與描述;不是高高在上的綱領,而是細致入微的分析研究;「不是泛泛地進行論證,而是去接近實事本身」。胡塞爾其所以要求哲學需要「嚴格(streng)」,海德格爾其所以強調思想需要「審慎(Sorgsamkeit)」和「小心」(vorsichtig),意義均在於此。這種「嚴格」、「審慎」的態度要求我們不是作為真理的締造者或擁有者去發佈綱領、構建體系,而是面對具體問題進行含有實事的描述分析,理解各種人生、社會、世界的現象和本質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奠基關係。

維特根斯坦、錢鍾書的述學文體還可借用喬治·斯坦納的「畢達哥拉斯文體」一說予以概括,喬治·斯坦納曾如此展望未來的文體:如果我們完全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使特定的時刻具有特定風格和文體的決心,作家的語言媒介與音樂和數學的近緣性,以及直接從語言產生、我們接近沈默(魔力核心)的弦外之音——一個名字或一個隱喻就會自動浮現,將不同的書籍聚集在一起。只有認識到事物所屬的類別,才能完全把握事物之間的關係。因此,在布萊克和克爾愷郭爾開創、一直延續到維特根斯坦的創作領域中,那種看上去斷裂的、各具特色的系列,或許逐漸被我們視為新文體的一部分。我將這種新稱為「畢達哥拉斯文體」。

不僅僅因為這種新文體中有音樂和數學,有關於沈默和死亡的永恒沈思和哲學,而且因為前蘇格拉底派哲學(或者我們從那些一直模糊卻具有強力秩序的片斷中獲得的東西),提醒我們想起文體仍然是具有驅逐亙古混亂的巫術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哲學和礦物學用的是詩歌語言,語詞有催人起舞的力量。

維特根斯坦、錢鍾書接上了「知行合一」的古老傳統,以數十年的生命歷程去體悟生活世界,並將畢生的修行與修為,通過「斷片」形式予以呈現;維特根斯坦、錢鍾書都是以「畢達哥拉斯文體」寫作的典範,這一文體的「根苗」,在中國先秦、古希臘羅馬、希伯來、古印度等「軸心時代」的著述之中,便已赫然可見。

在《人生之體驗·導言》里,唐君毅坦言:愈是現代的人生哲學之著作,愈是讓人喜歡不起來。為什麽呢?這些著作不能與人以啟示,透露不出著者心靈深處的消息,且足以窒息讀者之精神的呼吸;反之,中國先秦諸子典籍,希伯來之新舊約,印度之吠陀,還有古希臘哲學家「斷片」式箴言,其中自有著者的心境與精神、氣象與胸襟,並以其天縱之慧,抉發人生價值,示人以正路。

維特根斯坦說得妙極:「缺乏傳統的人希望有傳統的存在,就如同一個渴望戀愛的人那樣,希望有愛的存在。」這就是我們不時回望傳統的緣故罷。(2020年06月08日; 來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作者:吳子林)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