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0

直觀感受與情感之間相互影響,會促成「表象」的生成,表象首先是主體化的「現象」,是「現象」在主體意識中的形式化呈現。它的產生受到通過感知直觀獲得的感性雜多的影響,在這個環節中,感知直觀為知性和想像力提供原材料,由它們把對象統攝為整體性的表象。由於情感會影響感知直觀的視角與內涵,會影響想像力的活躍程度,因此,情感感動對於直觀的反作用,使得我們在感動之後會去進行新的直觀。這種新的直觀帶著某種情感來直觀一個對象,在對象中尋求對這種情感的共鳴,這就使得直觀具有情感上的合目的性,從而產生了類似審美的反思判斷的效果。這無疑讓直觀和情感之間具有雙重性關係,一重是反應,直觀而來的心靈反應和情感反應;第二重是以主體感受對對象的反思,是情感反應之後對對象進行的合目的性反思。

其次是感官感知也可以直接引發理性認知,把感知和理性結合起來,形成感悟與直覺,這也是一種新的認知。我們的感覺是具有「存在—深度」的感覺:「自然的感覺比理解聰明,因為它使我們知道審美對象具有牢固性……我們是按照人的深度來感知物的深度」,感覺有深度,那就意味著感覺可以把握「意義」,決不緊緊是質料的牢固性。感覺是有深度的,人的感官不是純動物性的,他的文化積淀,他的教養,他的諸種無意識,他的生物遺傳,他的人生經歷,都會對他的感覺產生潛在的影響,而真正的深度存在於他之「所是」之中,是他的心靈、情感、世界觀等等精神性的因素引導著他的感覺。在這種感覺之中,包含著價值與意義上的一般性,因而,當人以人的感覺對對象進行感知時,馬克思主義認為感覺會直接成為理論家,而現象學家則會認為感覺裡包含著真知。通過感覺而直接把握到一般性,或被稱為直覺,或被稱為感悟。在審美中它體現為對對象的感覺引發了對一些理念的領會或者反思,這或許是由於感官感覺與理性反思在時間上的接續性,使得我們以為它們是一體的,當然,審美之中的感悟現象,主要是反思判斷的結果,但這反思判斷是感官感受所引起的。
圖片

通過直觀與理性的結合而形成審美感悟之後,這種感悟會引領我們再次對對象進行直觀,會在對象和被感悟到的理念之間,形成印證性的觀看—審視。在審視中,那種朦朧的感悟,在重新展開的審視中,在感受和反思的相互印證中,得到深化,達到明晰化的認識。這是一個時間性過程,在有所感和有所悟之間,不是瞬間完成的,感受與反思之間的交互,既有對感受的反思,又有對現象與感受到的理念之關係的反思。感性直觀活動本身是反應性的,但當它和理性認知相結合時,感官所獲得的感受,就有可能共通化,成為具有理念性質的共通感;而認知活動由於感受的介入,雖然主觀化了,但卻生命化、生動化了,這使得理性認知活動加入了感受性的東西,更真切。感受與認知之間的互動、有觀、有照,並在二者之間形成循環,這裡仍然呈現出一種二重性:由感受進行理性認識,這形成了直覺式的感悟,在這裡會有認知愉悅;由感悟所得的理性認識再來反觀感受,就會有一種比直觀愉悅更豐富的反思愉悅發生。

第三,情感體驗與認知判斷之間,還有循環式的關係。情感上的感動是進行理性認知的原動力,從某種程度上說,認知是需要目的和理由的,而情感上的某種觸動在日常經驗中是最常見的理由,所謂「動之以情,曉知以理」,情感體驗經常並不是知覺的最後目的,特別是在審美知覺中,盡管一部分藝術和一些美學理論希望把情感體驗作為獨立的目的,使其成為一個類型的審美,但是人類的心靈並不滿足於感動,它會追問,是什麼使我感動,或者我因何感動?對這個問題的追尋,會形成對於情感感動的反思,這種反思一方面會推動主體去追問對象的意義與價值,另一方面也會反思自身之「感動」的正當性。單純的感動是心靈對外部世界作出的反應,是不自由的,只有當情感反應變成對認知的推動,並且這種推動被反思性的認識到之後,情感感動才獲得了某種肯定性的意義,否則會被視為煽情或濫情,在審美上陷入矯揉的感傷主義。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