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新價值(1)
上個世紀九○年代,我在一家電臺主持了一個名叫“文化廣場”的廣播節目。每星期一次,大約一個小時,談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現象。
我當時在大學美術系任教,但是不覺得廣義的“文化”應該局限在狹窄的藝術範圍。相反的,社會裏許多與人的生活有關的現象,常常比藝術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質。
我把一星期接觸到的社會現象做話題,也許與食衣住行有關,也許是從一個謀殺案件裏看到的倫理或愛情關系,也許是價值體系裏不容易覺察的保守性與墮落性……
文化往往不是呈現在上層的禮教中,卻點點滴滴滲透在生活不知不覺的行為之中。
這個節目一做十年,得過金鐘獎,隨著電臺的路況實時報告頻道,成為全島無遠弗屆的收聽節目。
十年的錄音,收藏在電臺的倉庫,當年負責錄音控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了這個節目。
許多年後,有做公益的朋友找出錄音,制作成數字光盤,我授權捐給監獄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獄中的信,告知他們在寂寞困頓中從聲音得到的安慰。
二○○八年初聯合文學的玉昌、晴惠談到他們家多年來保留的一套錄音,詢問文字整理的可能。
我對過去的東西沒有太多眷戀,船過水無痕,不想再聽,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惠真的整理出了這本《生活十講》,我沒有太多話說,只能說:謝謝!
希望當年談的事件現象,無論多麽混雜濁亂,十年過去,在一個嶄新的世紀,能夠沈澱出一種清明。
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於八裏
新價值(2)
經常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甚至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這些現象會使人懷疑,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出現問題?
我個人覺得,年輕人本身是無辜的。
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我們現在看到那些令人錯愕的行為,是一個“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則是形成這個“果”的“因”。在長期唯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是允許學生升學科目得滿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養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產生這些現象,錯愕嗎?我一點也不覺得。
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在我那一個年代就開始發生。我們很少思考為什麽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譬如我從事藝術工作,關心的是創作力、關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學校教過,從聯考分數最低的學校到聯考分數最高的學校,我都教過。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覺得這些學校之間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你實際接觸到學科分數低的學生,就會知道,他們沒有花很多時間準備考試,相反的,他花很多時間在了解人。譬如說看電影或者讀小說,從中就有很多機會碰觸到人性的問題。
可是專門會考試的學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一九九八年發生震驚社會的王水事件,一個女孩子因為和另一個女孩子與同一個男友交往,在慌張之際,就把化學方面的專長用出來,她調出了“王水”,犯下謀殺案。
我們可以說,她的專業知識分數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處理上是零分。
她是壞或是殘酷嗎?我不覺得,她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平常她沒有這樣的準備,缺乏對人性的了解,我稱她為“無所措手”族,她根本不知道怎麽辦。所以最後警方帶她到現場時,她很茫然;她當然茫然,因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麽。
這些個案非常明顯的就是我們說的“好學生”,他們要進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難考的,他們從小就埋頭在升學、考試裏,忽略了其他。從很多年前我就很怕這樣的人,我覺得這樣的人一旦犯罪,對於“罪”的本質,完全不了解,因為他根本沒有機會接觸。
所以我一直覺得,如果要指責這樣的事情,矛頭應該是指向一個教育的架構,這個架構教育出一批批像這樣非常奇怪的人。
我聽過很多明星學校內發生的人際關係,包括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拒絕聯考的小子》,就已經指證出明星學校內,為了考試、拿高分,同學之間如何鬥爭,如何去傷害別人。我聽過太多這一類的事,也隱約感覺到考試導向繼續發展下去,我們的孩子會發生很可怕的事。
而這些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就是我們受的“惡果”。
從文學中尋找人生的解答
我舉一個例子,我自己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大概國中一二年級,我很苦悶。我相信凡人處在一個生理發育、轉變的時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時候。不只是身體開始變化,聲音變粗、性徵出現,等等,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時刻,就在此時,也就是啟蒙時刻。
在那個時候,我感覺到身體的苦悶,卻無法解答。因為生理的苦悶引發我開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麽,我到底是動物還是人?我的精神在哪裏?我的精神向往和肉體的欲望衝突得很嚴重。我不知道女孩子會不會這麽嚴重,以男孩子來說,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嚴重的,那是一種來自生理上奇怪的壓力。
新價值(3)
於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學。我在書店讀文學,在文學裏削減了許多欲望上的苦悶,並嘗試去解答自己從何而來,要到哪裏去,我是什麽,這些難以解答的課題。
因為這樣,有一段時間,我原來很好的功課就耽誤了,那幾次考試的結果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學校、被家裏指責成一個壞學生、壞孩子。我想,在那一剎那之間,我是非常容易變壞的。幸好文學救了我,讓我有足夠的自信,不但沒有變壞,並且在文學中得到很多關於人生課題的解答。
同一個時間,我的同伴一頭鉆進考試裏。這些同學,今天我回頭去看的時候,發現他們都過得不快樂。他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有些也出國留學回來了,但對於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所發生的問題,他們都沒有辦法面對。
對於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們始終沒有機會去碰觸,因為考試不會考。
我們評斷一個學生,是壞學生、壞孩子,因為他的分數不夠,可是他對人性可能已經有很豐富的理解;我們評斷一個好學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數,卻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對情感和倫理的種種課題。分數和人格的發展絕對是兩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會犯罪,他可能熟背法律條文,了解各種法令,可是對於“什麽叫做罪?”不一定理解。所以我們會看到“高等學府的法律系學生為了購買手機,在電梯內搶奪女孩皮包”這樣的新聞。
自由是什麽?罪是什麽?為什麽會為了一個小小的事情去傷害別人?我記得新聞出來時,所有的朋友都在說:“想要手機,我送他一只嘛,怎麽會愚蠢到這種地步呢?”
這只是提醒我們,知識完全不等於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換成智慧。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好學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電梯內搶劫,當場就被PUB裏的人抓到。PUB是一個龍蛇雜處的地方,那裏的年輕人其實都比他聰明,比他更懂得人性上的復雜。當他忽然發現掉入一個自己最沒有辦法處理的世界時,已經來不及了。
是悲劇吧!卻令人難以同情。
這個社會一直在制造這樣的一批“好學生”,他們本身也洋洋得意,因為一路走來都是被捧得高高的“資優生”,因為他們可以考到那麽好的學校、讀那麽好的科系。他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有問題。
我要呼籲的是,所謂的“明星學校”從來沒有給你任何保障,知識分數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別小心,因為你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裏面。
豢養考試機器的學校
這幾年來發生的資優生犯罪事件,正好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應該拿出來做最好的檢查。為什麽在這麽一個教育系統中,連知識分子的自負都消失了?以前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有些事是知識分子不屑做的,為什麽這種士的自負在校園中式微了?我覺得,這是教育本質上的最大問題。
當然,這幾年來,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補牢的工作,開始注意到社區活動,開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藝術教育,但是我覺得做得不夠。譬如說,大學開始教藝術欣賞,卻沒有適當的師資,最後可能就變成一個形式。
我想強調的是,學校絕對不是訓練一批考試機器的場域,這些孩子不能夠這樣被犧牲。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這些豢養考試機器的學校,就像養雞場、養豬場,讓人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裏面自然地熏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