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新價值(4)
我曾經幫朋友代課,帶大學舞蹈系先修班的孩子,他們大概都是大一的程度。因為要代三個星期的課,我很想認識他們,所以請他們畫自畫像,然後準備兩分鐘的自我介紹。他們不是美術系的學生,當然自畫像畫得不是很好,我的目的也不是要他們畫得好,只是希望他們可以在鏡子裏看看自己。課後,好多學生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透過鏡子好好地看自己。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好好地在鏡子裏看過自己,他對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這是多麽危險的一件事。
一九九八年的林口弒親案,一個十九歲的孩子和同伴聯手殺害熟睡中的雙親,後來母親醒來,向他們求饒,他的同伴不敢下手,因為同伴常常去他家,媽媽對他們很好,最後是這個孩子動手。
我想,他從來沒有在鏡子裏面對自己吧!他自己的美或醜、他自己的殘酷或溫柔,他都不了解。所以當他做出這樣的事時,可以無動於衷。
人真的應該常常在鏡子中面對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當我在課堂上,請學生做這個作業的時候,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最後都哭了。我才發現他們內在有一個這麽寂寞的自己,是他們不敢面對的。
原本限定兩分鐘的自我介紹,最後我們都停不下來。過程中有人跑上臺,拿衛生紙給說到傷心處的同學,我問他:“你覺得你的同學,這時候只需要衛生紙嗎?”他懂了我的意思,就坐在朋友旁邊,聽他把話講完。
還有一些學生完全不肯講,上臺以後,只看到淚水在眼眶裏打轉,一句話也不說。我當時也沒有強迫他們講。到了第三個禮拜,我私下和這一批學生吃飯,因為我不能讓他們的話不講出來,最後他們說了,我才知道這些不說話的孩子有這麽多的問題。他們的父母聽過這些話嗎?沒有。老師聽過這些話嗎?沒有。在升學體制中,沒有人給他們這樣的管道。
學校的輔導室是空設的。你說這些學生,會無端端地跑到輔導室去做心靈的告解嗎?掛一個輔導的牌子有什麽用?要真正去發現他們,用藝術的方法引導他們,把他們內心的東西引出來才有意義。因為這些說不出口的話,積壓到一定的程度,會出事情的,這令我非常擔憂。
一切都在商品化
所以我們提到價值觀,重點不在於年輕人的價值觀,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當社會的整體價值觀是“唯利是圖”,年輕人的價值觀也只會有一個字:利。
以電視節目來說,媒體關心的是有沒有廣告,會不會賣?這就會讓孩子模仿到一切東西都是可以用“買賣”作為價值判斷。社會在制造商品,人也變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費化的鼓勵中,就會產生對於戕害生命無動於衷的結局。
如果要檢討的話,就應該是做整體的、全盤的檢討,而不是在個體行為上。因為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其實,我們的社會對於人的商品化、物化,比歐美國家嚴重許多。你可以看到,政治在商品化,政治人物露面前要先經過商業化的包裝,譬如某位“部長”和一個穿著原住民衣服的人,站在一起倡導族群融合,譬如選舉活動的設計讓我們不管他當不當選,都覺得難過。
教育也在商品化,一切都在商品化,連宣傳公益都要靠廣告包裝。
這個現象讓人非常害怕,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並以實際行動做一些制衡的話,就只能被牽著鼻子走,而那些令人錯愕的事也會繼續發生。我們無法期待打開報紙會看到什麽好消息,照這樣走下去,結局只會越來越嚴重。
新價值(5)
物質消費成了共同價值觀
我們知道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距今約兩百年,而制衡的力量也在十九世紀中葉出現。一方面科技發展得很快,資本主義興起,人們開始從農村往城市聚集,就在一座巨大的城市中,商品消費的觀念形成。
因為把大量的工人找來,就要付出大量的薪水,所以需要大量的生產。生產之後,當然就要有大量的消費,如果沒有消費,貨賣不出去,就賺不到錢,養不起這麽多的工人,工廠就會倒閉。基本上,消費生產是一個連鎖的機制,一開始不見得不好,生產、消費,刺激更多的生產,就有更多的消費。
從一年生產出五百輛車子,到一年生產出五千輛車子,然後是五萬、五十萬,一直到一年生產五百萬車子的時候,怎麽辦?只好靠廣告競爭,刺激原本不需要購買的消費者購買。
於是消費和生產就變成一種惡性循環,而人也常常在不自覺中消費。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你為什麽要買這件衣服?為什麽要買這塊面包?為什麽要買這部車子?是需要,或是因為物質消費已經變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
譬如在前面提到的新聞個案中,那位大學生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只手機呢?以前我們說,實在餓得沒有飯吃了,只好去搶錢,這還值得同情,因為那是最低層次的選擇。可是今天很多的搶劫事件不是為了生存,而是連犯罪這件事情都被物化,墮入消費循環中。
知識分子的風範
其實過去的知識分子是有一種叫做“風範”的東西,就是他們對於人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
雖然現在講起來簡直就像在講天寶遺事,這些老先生很多都過世了。他們經歷整個近代史這麽一個大變遷時代,鍛煉出一種知識分子很特殊的“風範”。風範聽起來很抽象,我自己的觀察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基本上就是他們從小讀古書,不管是中國的或是日本的,受到東方文明非常優秀的訓練,使他們對於人性有一種道德上的相信。
我們讀古書,如《莊子》、《老子》、《論語》、《中庸》、《孟子》,基本上都是在談人的定位,很少是技術、知識上的東西。所以過去的知識分子在“人文”這個部分,基礎深厚。後來他們也開始讀西方經典,讀到十九世紀時一些人文主義很強的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接著又經歷了一個新的社會革命,譬如說五四運動,或者後來更晚一點的中日戰爭,他們在這裏面歷練很多。所以當他們到臺灣塵埃落定時,我想他們身上真的有一種成熟,是後代的知識分子無法超越的。
戰後穩定下來了,他們把對人的關懷轉化成對教育的理想和熱情,幾乎是當成宗教一樣的投入。我一九七六年從巴黎回來時,認識了俞大綱老師,他那時候在館前路有一間辦公室,每個禮拜三早上在那裏讀唐詩,讀李商隱、讀李賀。在座的一批人就是後來創辦漢聲雜誌社的吳美雲、黃永松,還有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吳素君、鄭淑姬,雅音小集的郭小莊、我、奚淞。我們這一批人在那邊上課,也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什麽,就是每個禮拜有一天去見俞老師覺得很快樂。
在那邊,我常常會提出跟俞老師不一樣的想法,別的人會覺得很不禮貌,可是俞老師跟我很好,我會覺得,其實他就是對人文的相信。所以在俞老師過世的葬禮上,我們這一批人特別會覺得身上有一種負擔,我們要繼承俞老師所構成的東西,就是文化,並且把它傳承下去。
新價值(6)
譬如說林懷民會關心民間戲曲,是因為俞老師有一次跟我們跑到板橋,到廟裏去看歌仔戲。過去我們會覺得俞老師成長自文人家庭,應該不會接觸民間歌仔戲,結果歌仔戲一開始,老師就跟我們說歌仔戲的內容,我們嚇一跳,問俞老師怎麽都知道?他說,其實戲曲就是那麽幾個源流,歌仔戲、四川劇都是一樣的源流,那就是所謂“文化的根本”,所以即使沒有看過歌仔戲,他還是知道這個典故是出自《左傳》。這就是說,你如果有辦法把文化的根本弄好,後面很多東西就很順利,但我們現在的做法卻是相反,追求枝微末節的東西,反而把“本”失掉了。
親近這位老先生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也讓我今天不管怎麽樣,都會回頭去讀像十三經這樣的古書籍,這些書裏面講的都是很根本的、屬於人性的東西,就是做人的綱要。我想,知識屬於人,了解了人,無論你學到什麽新的知識,都能結合在一起,不會有斷裂的感覺。因為任何知識都要回歸到人的本分,知識回不到人的本分,那個知識就一定會出問題。
以人為本的教育
然而,現在我們要傳承這樣的風範是比較艱難的。整個社會物化的速度越來越快,範圍越來越廣,很少人能逃過物化的影響。教育也越來越無能為力,尤其又卡在一個考試升學制度,如果沒有辦法對抗這個制度,就沒有辦法去扭轉孩子的觀念。
很少人會有勇氣去對抗這個制度,你怎麽敢對一個高中生說:你不要考試,不要升學,你現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紀,應該去畫畫、去讀小說。
我不敢講這個話,因為要面對的是巨大的壓力,他的父母、他的學校、他的同學、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這個時候要談人性、談文化的根本,真的非常困難。
俞老師教我們時,我們的學業大都完成了,所以在那邊上課時,我們有一種自在,這也是我為什麽辭掉大學的工作,寧可去教一些社會人士,因為他們沒有考試的壓力,我可以暢所欲言。今天連在大學都很難,後面還有一個研究所入學考試。我剛開始在大學教書時,還沒有那麽多人想考研究所,學生很好教,但是現在,幾乎每個人一進大學就在想研究所,連選課都會注意這一個老師是不是研究所的老師?凡事以考試為導向、升學為目標,若教育體制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如此,他們會願意談人性、談藝術、談文化嗎?
可是,有一天他會發現他需要這些東西。我有一個學生就是如此,畢業後在畫廊工作,畫廊需要很多專業知識,他才發覺自己美術史沒有學好,所以花很貴的學費重新回來上我的課。他繞了一大圈,還是回來了。
我想,在體制不變的狀況下,我拉著學生來談人性、談美學,是沒有意義的。可是我會等著,等一個他們願意聽我說話的時機。
我也不會鼓勵學生去對抗制度。雖然我自己是這麽做的,我在初中就從體制中出走了,高中聯考也沒有考取,但我不覺得自己現在是失敗的。
只是我也要誠實地說,這麽做很危險,因為孩子要面對非常巨大的價值壓力,很可能會崩潰、變壞、扭曲,真的要非常小心。我自己在教書的過程中,若是很確信要帶這麽一個所謂“叛逆”的孩子時,我會長期跟他保持聯系,讓他這條路走得更穩,讓他更有信心。這才是教育真正應該要做的事。老師一定要是人師,也永遠要以人為本;教育本身就是對人的關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