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知識有力量?

·培根(1561—1626)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留給我們的名言是:“知識就是力量。”

並不是任何人一張口說話,就能讓人終生難忘。說出的話要想具有影響力,必須是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地方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一個孩子說“宇宙開始於一次大爆炸”,遠沒有一個天體物理學家說出這句話來得可信。有了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說“我們要影響社會”,而政治家則說“我們要改造社會”。要想說出有影響力的話,你必須處在有影響力的位置上。你當然可以越位發言,但那不能達到你的發言目的。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這套道理頗易引起爭論。但沒關係,我不是要你一定相信這套道理。我只是在轉述弗蘭西斯·培根的想法。這位英國大哲人當年就是這麼看待問題的。所以他的一生總是在忙著兩方面的事情:第一,在仕途上奮進,努力獲得更有影響力的職位、更優厚的俸祿;第二,在學問上猛下工夫,以“科學的偉大復興”為己任,努力構造自己的理論體系。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建議年輕人在以學術為業和在以政治為業之間挑選一樣,而培根則努力平衡兩種活動,努力在兩種活動中都有所成。這種平衡會遇到非常多的麻煩,世俗事務常常迫使一個人模糊原則甚至犧牲原則。而原則喪失,又會招致品行上的惡評。通常的學問家都不敢冒這種風險。他們寧願固守學術之本業,而不願招惹容易給自己帶來麻煩的政治。

對於自己這麼做的原因,培根是這樣表述的:“我希望如果我在政府中能夠升到尊貴的地位時,我就會有一個較大的權力,能夠動員更多的勞力和才智來幫助我的工作;因為這些緣故,我就一方面努力學習政府工作,一方面又在廉恥和誠實所許可的範圍之內,盡量自薦於那些在政治上有力量的朋友們。”

他完全相信,如果自己處在合適的職位上,有助於幫助自己實現自己的學術構想。名正才能言順,言順才能事成。不僅如此,培根這麼做,還因為他所真正關心的是現實而不是理論。他認為一個人無論是從事理論研究還是從事實際工作,都不要流於空談。一個健全的人,不但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藝和敬業精神,還要十分諳熟人世的冷暖,通曉待人處世的方略。所以他留給我們的,既有科學的歸納方法,對古代哲學的批判,又有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世的論說文集。他不但教給我們觀察使用自然的新工具,還教給我們明智的處世本領。“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人的這種智慧概括,用在培根的身上,或許是再恰當不過了。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所說的知識,應當是這兩方面的知識。而我們的這個本子,也致力於體現作者的這種想法。至於下文對培根的詳細介紹,也不脫上述的培根宗旨。急於享受培根文采的朋友,完全可以先跳過這段文字去看正文,待有心進一步了解這位大哲之時,再回頭研讀介紹。


◎坎坎坷坷走上仕途


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生於倫敦。培根的祖父曾為聖·愛德蒙斯大寺院的管家。由於祖父的關係,培根的父親尼古拉·培根以俗家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並參與政治活動。他曾擔任過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也是一位知名的、有學問的、受人尊敬的大法官。他以智謀、幹練、中庸、清廉著稱。他的許多“新”思想對兒子影響很大。

培根的母親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女士,嫻熟希臘文、拉丁文。她是一名加爾文教派的教徒,熱心於宗教改革。

培根在童年時就表現出過人的智慧。他在答問時所表現出的少年老成的莊重態度和成熟的智慧深得伊麗莎白女王的贊許。女王常稱他為“小掌璽大臣”。

培根就讀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他對於所學的課程,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和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對亞里士多德的評價很高,但認為亞氏方法毫無效果。這種方法只是富於辯駁和爭論,卻完全不能產生為人類生活謀福利的實踐效果。

劍橋三年,培根獲得的評價是“精通和勤奮”。1576年,培根隨英國駐法大使到了法國,在法國工作了兩年多。後來,他根據自己對歐洲大陸政治狀況的觀察,寫成了《歐洲政情記》一書。

Views: 10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