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士欽 陳君豪·以特色遊學發展偏鄉學校亮點(1)

一、前言

面對國際化競爭及少子化影響的時代,如何提升偏鄉地區學校的教育品質,是我國近年所關注的焦點。由於臺灣偏鄉地區大部分位處交通不便、文化刺激薄弱、人口較少及經濟條件不佳等因素影響,學校發展條件相對不良,不利於偏鄉教育整體發展。受於前述因素的關係,長期造成偏遠地區學校規模小、學生通學不便、學生學習意願低及學生基本能力不足等不利的教育現象,這種情形至今仍未能有效改善(林天祐,2012)。面對現今辦學環境不佳的情勢下,因此,教育部為鼓勵偏鄉國民中小學塑造學校新亮點,即推動偏鄉國民中小學特色遊學實施計畫,以學校為中心,連結校園周邊自然生態、人文、觀光及社區資源,發展校本課程及遊學路線,讓更多的人可以走進偏鄉, 發現在地美麗,藉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爰此,本文擬針對偏鄉教育問題、特色遊學概念以及獲選 105 學年度教育部偏鄉學校特色遊學的宜蘭縣三所偏鄉小學,加上筆者服務之學校,分別探討四所學校的特色發展面向。



二、偏鄉學校現況問題


根據教育部(2017)資料顯示,我國因為受少子女化衝擊及部份小校整併的影響,105 學年度全國國小校數共計有 2,630 所。其中偏鄉國小校數計有
879 校,佔全國國小總數的 33.4%。另外,105 學年學生人數在 100 人以下的國小校數計 956 所(占 36.3%)。另外, 宜蘭縣的偏鄉國小有 13 所(全縣 77 所,占 16.9%)。學生數在 100 人以下, 則有 32 所,占 41.6%。根據林秀芬與許振華(2014)觀察臺灣偏鄉社會與教育問題的特徵有四類:第一,地理位置偏遠與交通不便造成資訊傳播不易和人員流動率過高;第二,各地文化脈絡(包括族群、宗教和歷史背景等) 的特殊性,導致部分課程的內容與設計並不適合當地;第三,人口不足造成教育經費分配不足;第四,家庭社經地位弱勢,無法支持足夠的學習資源,甚至需要孩子分擔家計。陳聖謨(2011)分析人口結構變化是偏鄉困境最關鍵的因素,包括少子化、高齡化、多元化(新台灣之子增多)等結構性變化,造成經濟弱勢、城鄉落差、學校規模不足、教育成本昇高、教育經費不足,設備維護不易、師資供需失衡、人力超額浮動、同儕互動機會減少、文化刺激不足等問題。何黃欽(2014)研究則發現「行政工作壓力負擔」、「學校人力物力調度不易」、「親師溝通不足」、「少子女化」及「社區參與度」等五部分,是影響偏鄉學校發展的阻礙因素。

探究臺灣偏鄉教育現況,可知偏鄉學校普遍學校規模小、班級數少, 在缺少同儕互動下,學生學習動機通常較為薄弱。加上,偏鄉地區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隔代教養比率較高, 學校及教師扮演偏鄉地區學生學習與生活指導的關鍵角色,更是成就每個偏鄉孩子學習的重要支柱。因此,均衡城鄉發展,拉近都市與偏鄉學生學習差距,強化偏鄉學校競爭力,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妥適的照顧,是政府及學校單位亟需面對的課題。


三、特色遊學概念與發展


特色學校一詞係指,充分利用學校及社區在地資源,結合在地產業文化、文史工作室、民間業者等異業結盟,設計有學習意義之課程,擴大學校空間效益,融入產業文化、山川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遺產等,兼顧教育目標達成、學生潛能發揮、公平正義維護、永續經營發展的原則,以提供優質化、多元化、豐富化的課程發展素材,發揮創意經營與實質效益, 以形塑特色學校品牌(教育部,2007、林志成,2010)。

Views: 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