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凱 趙安周·城市意象與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中的趨同與分野(1)

摘要:“意象”是近年來多學科研究追蹤的熱點命題之一。本文在重點文獻回顧基礎上,就城市意象和旅遊目的地意象的研究發展脈絡及方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回顧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二者的產生、發展與國際、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與人類的社會性需求存在密切聯系,而這種社會性需求也決定了其研究的基本發展方向。就城市意象和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本身來看,二者在研究的核心聚焦內容、研究的基本指向、研究方法與研究發展的外生動力上都基本趨於一致;在研究涉及群體與研究學科視角上存在明顯的差別。同時,為了推進城市意象與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的深化,提出了應關注“意象”的地方感研究與提升研究技術的具體建議。

                                                                          (Mask Museum, Chichicastenago, Guatemala)


1 引言


自1956 年Boulding 提出意象(mental-image)的概念並將其引入學術研究領域以來[1],該概念已廣為心理學、地理學、建築學、規劃學、營銷學、社會學、人類學、旅遊學等眾多學科所接受,並成為不同學科探討人類行為與經濟活動的有力工具。由於學科認識和研究出發點不同,各學科對此概念的解釋和提法也不盡相同。在心理學領域,其被稱之為心象、心像或表象,用以描述人類感覺經驗在記憶中的重現;在地理學領域,其被稱為印象或知覺,用來說明人們心中對某一區域或地方的心理圖像;在規劃學領域,被稱為意象;在營銷學中將其稱為形象或印象,用來表明消費者從眾多消費產品資源中所接受的某一產品的整體印象[2],等。

作為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內容,不論何種研究視角,都必須明確意象的根本屬性,即意象是人們主觀價值和知識的凝結,對人的行為決策有著重大的影響,是個體和外界環境溝通的工具[1]。因此,各類意象研究的基本落點和歸屬,都應該強調“人”,只有關注該層面,意象研究才有真正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誠然,在強調該問題的同時,也必須承認,由於學科差異,使目前的意象研究呈現多維、多變與豐富性的特征。也由於該特征,使不同學科對意象研究的追逐與研究產出也不盡相同。筆者認為,學科涉獵廣度與交叉豐度對意象研究成果多少有明顯影響。這其中,以地理學和旅遊學領域對意象的研究最為活躍,近年來成果產出也最為多見。

基於理清研究發展脈絡、明晰研究視角考慮,本文特從地理學和旅遊學視角,分析該兩個學科的意象(城市意象和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成果,辨異合同,以期為該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入提供基礎參照。


2 城市與旅遊目的地


現代旅遊業產生後,城市就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並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與展現平臺[3]。同時,旅遊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於城市發展,為城市形象展現、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居住環境優化等注入了新的活力[4]

城市作為旅遊目的地最早興起於北美,後傳至歐洲,最後普及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新加坡,並成為20 世紀90 年代上述國家城市經濟計劃的重要構成元素[5]。城市之所以能成為旅遊目的地的重要類型,Ashworth 認為主要有以下4 點原因:


①城市建築物、人和活動的多樣性和高密集性;

②城市社會和文化的異質性;

③城市多功能性的經濟特征;

④在區域和城市網絡間的向心力[6]


Pearce 則認為這些特性讓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特征更顯復雜,使其與休閑為主的旅遊目的地(如海灘和山脈)有著不同的特性[7]。在城市中,旅遊只是其中的一項活動,遊客與居民共享或爭用服務、空間和設施等。另外,城市在旅遊中的角色不只是一種,城市可以是門戶、中轉站、旅遊目的地或旅遊資源。

城市之所以能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所展現的文化多元性。Howie在其研究中就明確提出,城市的旅遊包含了觀光遊覽、參觀一些具有文化吸引力的地點(如美術館、音樂會、博物館、歷史遺跡中心、古跡等)、購物、在外用餐、商務會議等等[8]。Judd 和Fainstein 則認為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特征主要來自於旅遊城市化(特別創造的休閑度假地,經過規劃或未規劃的)、觀光歷史(古跡類城市因為該地方的歷史、建築及文化特色吸引遊客到訪)、經過改變建造的城市(一個地方因建構公共設施而吸引遊客)[9]

在學術研究領域,早期的城市旅遊研究,相對分散且受多重因素限制,初期的研究工作多由地理學家來加以完成[7]。直至20 世紀90 年代,學術界對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特性研究是否有必要存在還頗存爭議[6],旅遊研究領域的學者忽視城市旅遊的發生,而城市研究學者也不重視旅遊。在城市旅遊促發巨大產業的現實下,90 年代中後期,學者們開始關注城市旅遊的目的地特性,並從城市旅遊供需[10-11]、程序、政策與計劃[12-13]等方面對城市旅遊進行了系統研究。近年來,城市旅遊營銷、發展、組織政策、開發沖擊評估、城市遊客行為、城市旅遊目的地意象等均成為學界所關注的焦點[3]


3 城市意象


3.1 研究發展脈絡


當提及城市意象(city image/urban image),或將城市環境看作是一個有意義的東西時,大部分學者會首先想到Lynch 有關城市意象的經典著作及研究。也因此,Lynch 於1960 年出版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一書被學者們普遍看作是城市意象研究裏程碑式的成果[14]。通過對洛杉磯、波士頓和新澤西3 個城市意象的調查與分析,Lynch 不僅在研究結論上歸納出了道路(paths)、邊界(edges)、區域(districts)、節點(nodes)和標誌物(land mark)等5個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分類;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地理學家和城市規劃研究者,Lynch 開創性的將個體認知與城市這一區域空間進行有益聯結,使城市空間通過個體認知而產生一種特殊的環境意義,即特性(identity)、結構( structure)和意義(meaning)。這其中,城市意象的特性是指特定場所的特質,特性若不強烈,在意象的形成過程中就會被忽略;而當特定的場所能與其他物體發生相互聯系,這種相互關聯的特征就成為結構;意義則是用來幫助個體深入理解特質,當各要素間的關系增多時,人腦中對事物所形成的意象就會更加清晰與深刻。

自Lynch 後,Nasar 於1998 年出版的《城市意象評估》(The evaluative image of the city)可謂是該研究領域的另一力作[15]。其研究不僅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與Lynch 的研究一脈相承,同時,Nasar 還成功解決了城市意象研究中“實體物理特征與個體情感聯結”的實證研究命題。Nasar 認為,令人喜歡的城市意象,其特征必須具有值得懷念的喜好傾向。

由此,其研究中特別強調城市意象的意象力(imageability)和喜好力(likability)。在意象力構成中存在3 個基本元素,即特殊性(distinctiveness)、明顯性(visibility)和使用/象征的重要性(use/symbolic significance)。喜好力包括5 個基本元素,即自然性(naturalness)、保養/文明性(upkeep/civilities)、開闊性(openness)、歷史重要性(historical significance)和次序(order)。另外,其研究中還揭示了如,復雜性、相互關系、背景、對比、城市結構及經驗等元素對城市意象生成的影響。比較而言,Nasar 和Lynch 的研究還存在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研究涉及調查樣本的差異,Lynch 研究中所涉及的調查樣本主要是案例地城市居民,而Nasar 研究的調查樣本不僅涉及城市居民,還將到訪的觀光客納入其研究範疇,並成功對比了兩組不同人群對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Knoxville)和查特諾加(Chattanooga)的城市意象認知差異[15]

另外,還應提及的是,Donald 通過對奎戴德圭亞那(Cuidad Guayana)和委內祖拉(Venezuela)兩市的城市意象實證調查獲知,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象路徑主要由段(fragment)、鏈(chain)、支/環(branch/loop)和網(network) 4 種子類型構成;城市意象空間則主要由分散/集群(scatter/cluster)、馬賽克(mosaic)、連接(link)和格局(pattern) 4 種子類型構成[16]。該研究結論進一步豐富了城市意象空間構成的體系分類。

自20 世紀80 年代末開始,學者們對城市意象研究的視角發生了一定變化。在延續Lynch 等開創的城市意象實體(物理屬性)構成元素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開始關注城市意象構成中的非實體性元素。Stren 和Krakover 在文獻分析基礎上提出了一般性城市意象組成的結構模型,其中包含7 個基本的元素:以城市美學和距離來反映城市景觀和地理特性;以人口規模和活動水準反映城市節奏;以人口特性、氣候和居住吸引力反映城市蘊涵(圖1)[17]

(原文收藏自《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年10月第 30 卷第10期)(待續)


延續閱讀 ~~


顏亮一·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顏亮一·全球化與在地歷史意象的建構

王鼎鈞《文學種籽》の意象

白凱·旅遊目的地意象

成伯清:社會意象與社會治理(上)

張中華 王嵐 張沛·國外地方理論應用旅遊意象研究的空間解構(上)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686159

成伯清:社會意象與社會治理(上)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77529

成伯清:社會意象與社會治理(中)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77443

成伯清:社會意象與社會治理(下)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77404

許軼冰:想象物及想象物社會學(1)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502

許軼冰:想象物及想象物社會學(2)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2-345

許軼冰:想象物及想象物社會學(3)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439

許軼冰:想象物及想象物社會學(4)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4-590

許軼冰:想象物及想象物社會學(5)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5-167

愛墾文創敘事培訓札記:故事與夢想社會(1)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285

熊 玄 翟 晨·簡析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與傳播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18941

周志強:作為一種形象的“文學語言”(上)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606011

周志強:作為一種形象的“文學語言”(下)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606010

Views: 1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